石油壹号网讯 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宗商品方面并没有出现此前所预期的那样大幅上涨或是新一轮反弹,国内工业品方面更是全线收跌。
近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中国潜在石油需求放缓表示担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进口原油9205万吨,同比下滑0.9%,这是原油表观需求量自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下降2%以来的第二次下降,中国潜在石油需求的峰值可能已过,未来石油需求从高位回落将不可避免。
今年以来,全球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量化宽松,自年初日本央行大肆推行宽松政策后,其他经济体纷纷跟进,全球流动性再次泛滥。然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大宗商品方面并没有出现此前所预期的那样大幅上涨或是新一轮反弹,国内工业品方面更是全线收跌。其中,石化类商品跌幅明显。
近一时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一改去年底以来波澜不惊的局面,呈现大幅波动,黄金以及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创出多年来的最大跌幅或低位,而这成为世界经济再度低迷的风向标。
根本而言,世界经济进入了较长时期的“增长疲弱期”,发达国家陷入“三高”困境,这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去杠杆化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就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能力过剩,对于能源,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原油需求自然大大放缓,中国尤其如此。2013年一季度中国以“弱复苏”开局,GDP同比增长7.7%,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尽管回落幅度并不算大,但整体经济运行仍然处于2011年以来形成的下行减速通道中,特别是工业增速低于预期,产出缺口继续扩大,经济不景气直接导致对原油的需求减少和库存增加。
此外,“去产能”压力减缓能源需求。目前,我国约有30%-40%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工业落后产能占比达到15%-20%。即使制造业增速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相关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无法消化,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因此,中国总体的工业投资也比较低迷,这直接导致以往的能源需求大户减少对能源的进口。可见,经济复苏乏力以及产能过剩导致的需求低迷是中国原油进口出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短期看,如果经济开始企稳,需求上升,中国对原油等能源资源的需求可能会再次回升,不过,从中长期看,由中国需求基本面支撑的大宗商品、资源的繁荣周期很可能趋于尾声。由于中国“过度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增长模式难持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从由大量消耗资源的模式,转为由通过改善资源使用效率所推动,因此,中国潜在石油需求高位回落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特别是,考虑到美国页岩气产量上升所引发的全球能源格局新变化将持续对全球产生影响。
张茉楠(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