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世界控制的关键是确保石油标价和结算只能用美元。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交易所成立后,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已经从欧佩克逐渐转移到华尔街。全球石油价格是涨是跌,不仅与供给和需求有关,更要看华尔街的眼色。少数金融机构和英美四大石油公司实际掌控了国际油价的涨落。
2006年后美国信贷市场动荡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批投机者转入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根据测算,从2006年到2008年4月,超过900亿美元新增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正如莫尔斯团队的研究报告所预测的那样,每1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就会使得石油价格上涨1.6%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住了所有国家。”上世纪80年代,华尔街将石油作为投资标的,引入金融市场,自此,石油不是化石燃料,不是工业血液,而是华尔街的“提线木偶”。
2008年的石油市场,就完美地演绎了这个判断。当年1月2日12时10分左右,原油期货突破“国际政治经济心理底线”,升至100美元/桶,随后不到6个月时间上涨了50%,至147美元/桶,又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下跌了50%,触底至70美元/桶。
摩根大通、高盛集团、巴克莱银行以及摩根士丹利控制了当年石油商品掉期交易头寸的约70%,根据雷曼兄弟的研究报告,每1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原油市场,就会使得石油价格上涨1.6%。而2008年,石油期货市场新增净投资220亿美元。
华尔街赢了,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大受影响。航空业所受打击最严重,全球通胀逼近20年来的高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反对油价上涨的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
阿林斯惨遭唾弃
2005年3月,高盛分析师(当时油价为47美元/桶左右)曾预测,国际油价将冲105美元/桶。当时市场将这一看法视为天方夜谭,然而2008年的1月2日这一极为重要的心理关口被一个叫查德·阿林斯的交易员突破
2008年1月2日,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全球股市在令人紧张不安的气氛中开盘了:刚一开盘,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就一路飙升,98美元/桶,99美元/桶,99.53美元/桶……随着显示屏上的数字闪烁变化,中午12点10分左右,一位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工作的期货代理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为一桶原油付出了100美元/桶的人。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国际油价就这样轻松突破了三位数大关。
如果不弄清楚是谁出于何种目的完成了100美元/桶的原油交易,就品味不出油价蹿上三位数时,老百姓、经济学家和政府心中的五味杂陈。
100美元/桶是个心理关口,谁买了这一单,谁就成了全球老百姓痛恨的靶标。在交易发生后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就有引用不明消息来源的新闻报道指出,这些原油其实是一名“内部人员”购买的。一位用自己的钱做这笔交易的场内交易人先从另一名内部人员那里购进一份合约所允许的最小份额,即1000桶原油,随后他又以99.40美元/桶的价格将这笔期货合同全部平仓。一些主流媒体,包括《金融时报》在那一天都乐意援引朔尔克的评论:“一名场内交易员仅仅花了600美元就买到了一个值得向孙子夸耀的机会。”几十年后,他就可以对自己的孙子们说:“孩子们,国际油价在2008年1月2日首次突破100美元/桶这件事是我干的。”
对市场人士而言,这笔交易很有“恶作剧”意味,因为这一批原油交易不是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进行的,是通过全球电子交易系统成交的。而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或市场,当时通过电脑进行交易的大部分市场玩家根本没看到100美元/桶的价格,这就是场内买卖盘和场外买卖盘两个独立的流通体给世界创造的100美元/桶的故事。很多人怀疑这笔交易的合法性,认为交易系统不应该保留这一交易记录。
很快,媒体披露的“内部人员”被揪了出来,他叫理查德·阿林斯,确实是一名场内交易员,正经营一家名为ABS的经纪公司,他既没承认也不否认自己在这一风波中的所作所为。
理查德·阿林斯交易的真正动机耐人寻味,即使事隔一年多,他也依然拒绝接受媒体采访。但是,这种缄默行为并没有使他免受公众的讨伐。有人骂他是“虚荣心作祟”,2008年1月3日,纽约杂志网的大标题评语是“理查德·阿林斯走红”,他被大量网民唾弃,“因一己之私而给已经涨到极限的油价火上浇油”,愤怒的人们提议“把阿林斯绑在火刑柱上用比汽油更加便宜的燃料烧死”。
深谙市场走势的行家们知道,阿林斯是无辜的。自2007年开始,国际油价就屡创新高,2007年秋,国际油价突破90美元,其后油价反复无常,尽管没出现每桶100美元的交易,但成交价格几次非常接近这个数字,2007年11月底,油价达99.29美元,2007年12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油价虽然未触及99美元,但也没落到95美元以下。
突破100美元/桶只是时间问题,2008年1月2日阿林斯将这层窗户纸捅破。
100美元只是开始
如果说,1月2日触及100美元/桶是一个意外,那么从2月开始至7月11日则成为一场多头的盛宴,纽约原油期货一路飙升至147.27美元/桶
实际上,理查德·阿林斯的交易记录没保持多久,很快就被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打破。2008年3月12日,国际原油价格冲破了每桶110美元,2008年5月5日,记录被刷新为每桶120.36美元。仅仅过了半个月,2008年5月2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价格轻松突破了130美元大关,收于每桶133.17美元/桶。
2008年5月29日,雷曼兄弟发布了名为“这是一个泡沫吗”的石油研究报告。
雷曼兄弟的这份研究报告是由莫尔斯团队负责的,项目负责人埃德·莫尔斯是逆向投资者,除了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国际货币政策之外,还在卡特政府任国务卿副助理,主要负责国际能源政策,曾与人共同创立了立场明确的PFC能源咨询公司,也曾任石油贸易部门主刊《石油情报周报》的发行人,2006年被雷曼兄弟投资银行任命为其商品研究负责人。在这份报告里,他发出警告,“当前的原油价格是一个泡沫,早晚会破灭”。
莫尔斯团队一直研究的远期收益指数投资如何作用于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市场和原油价格的。莫尔斯和他的团队独自完成了商品指数投资的计算,并得出2008年早期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总持仓为25%,甚至还计算出每一亿美元注入到商品指数作为一个资产类别,西德克萨斯中级原油价格将上涨1.6%。专家们还断言:在2008年第一季度,该指数投资确实对原油价格上升起到了关键作用。
“石油泡沫”就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诞生了。此时,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投机性投资结构对2008年第二季度的纽约商品交易所曲线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2008年5月的几个星期里曲线戏剧性的起伏,报告详细地说明了整个石油期货曲线走势是由不同的人为的投机策略所致。
莫尔斯和他的团队发现:除了假定的长期投资者和只投资长期指数的投资者外,在长期期权下的短期投资者是把远期曲线后端抬高的主要参与者,于是就有了“期货溢价”这一概念,莫尔斯和他的团队将其称之为“反常推迟原油价格运动”。莫尔斯报告中写到:“在过去,生产商的卖盘会减缓或阻碍价格上升。由于这种缺陷,散户投资者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石油峰值’的言论。于是,他们继续买卖越来越高的行权价,这表明市场不需要有形参与者。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人能有阻止投机者把长期价格炒到天价的这一行为。”
人们并未重视莫尔斯的预言,但市场表现应验了他的判断。2008年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石油价格终于达到顶峰,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交易记录。2008年7月14日每桶145.18美元的最高石油收盘价,到7月18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即月交割中连续出现较低收盘价,并最终跌至每桶128.88美元。尽管出现数周的反弹,但自此以后价格趋势是每况愈下,直到2008年8月5日,原油价格跌破每桶120美元,2008年9月5日再跌5%,每桶跌破100美元大关,以95.71美元收盘。
一年之后,当人们回首莫尔斯团队的研究报告时发现,“石油泡沫”真实的存在过。从很多方面看出,2008年夏天报出的原油价格都像是具有投机泡沫性。
高盛再当黄雀
“石油价格上涨或者下降,跟供给和需求基本没关系,油价是被华尔街随心所欲地控制。”资料显示,2008年,华尔街四家投资公司控制着70%的石油商品掉期交易头寸
到底是什么原因支撑2008年7月超过140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高峰?
雷曼兄弟的研究报告预测2008年石油市场有泡沫,吊诡地是,高盛则不厌其烦且准确地预测油价上涨的趋势。
当美国原油在2005年3月探试55美元新高时,高盛的全球投资研究分析师就表示油价已经进入“超级上扬”阶段,可能会飙升至每桶105美元。而年初,当国际油价上涨超过100美元时,高盛的首席能源分析师又做出新的惊人预测:“未来24个月间,原油价格将上涨至150美元至200美元每桶之间,促使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供给的缺乏。”
《金融时报》的头条曾写到,“高盛分析员一张口,原油期货价格就上涨”。而一切预测的吻合都告诉大家,高盛是在“自导自演”一出高油价的行情戏,与其说他们预测准,不如说是他们就是这场石油泡沫危机背后的操纵者。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交易所成立后,石油价格的定价权已经从欧佩克逐渐转移到华尔街。全球石油价格是涨是跌,不仅与供给和需求有关,更要看华尔街的眼色。少数金融机构和英美四大石油公司实际掌控了国际油价的涨落。
2006年后美国信贷市场动荡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大批投机者转入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根据测算,从2006年到2008年4月,超过900亿美元新增资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正如莫尔斯团队的研究报告所预测的那样,每1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就会使得石油价格上涨1.6%。
2007年至2008年这一轮石油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中,各种对冲基金、养老基金、投资银行和石油生产公司,通过签订合同间接加入期货市场。对冲基金、商品指数基金和其他大型非商业交易商等通过对油价未来的走势进行方向性赌博来获取比其他市场更可观的巨额收益。
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和摩根大通是当今世界4家参与石油期货的大玩家,而高盛又是这一轮石油价格战中的最大赢家。据当时的业内人士透露,摩根大通、高盛集团、巴克莱银行以及摩根士丹利控制了石油商品掉期交易头寸的约70%,这些投行进入掉期市场,通过与航空公司及对冲基金进行掉期交易,从油价波动中获取暴利,以弥补期货市场的损失。据统计分析,在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2008年上半年,指数基金规模从2003年的130亿美元猛增至2600亿美元,而到2008年9月,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回落,指数基金规模下降至2230亿美元。
高盛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就在油价升至147美元/桶出现下行拐点之前,高盛又公布了一份报告,最后一次推高油价。在报告中,高盛预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将失控性地增长,使得价格突破200美元。这很明显就是圈内人做空石油的信号,其目的就是吸引“最后一棒”接收原油仓位。但不幸的是,还是有人听信了高盛最后的忽悠,在石油价格最高处,从他们手中接了最后一棒,替这些机构站岗。虽然油价还会回来,但是不知道他们还要等多久。
据估计,2008年,石油期货市场新增净投资220亿美元,其中80亿美元是6月底以来的新投资。因此,期货价格上涨速度比现货价格更快。据统计,当年的7月底到8月初,对冲基金又开始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大量囤积能源期货合同,其手中“持多”的合同数量在短期内增加了1倍以上,一些原准备“抛空”的投机力量,也赶快加入囤积行列。
全球经济重伤
国际能源机构估算,如果油价上升10%,在其后的一年里世界经济增速将下降0.2到0.7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过山车”表现令航空业伤元气,更严重的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爆发发油价上涨的游行示威活动
华尔街赢了,全球实体经济又伤了。
进入21世纪,在海湾局势不稳、美国反恐战争以及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需求的拉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原油价格呈现阶梯式上涨。
整体上来看,21世纪头8年,石油价格的上涨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1月的20美元/桶上涨至2005年9月的65美元/桶,这是一个持续上涨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2005年9月的65美元/桶到2007年1月的54美元/桶,这是一个区间震荡的阶段,呈现回落-上涨-再回落的走势;第三个阶段是从2007年1月的54美元/桶上涨至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除了中间有一两个月的微幅调整,基本呈现单边上扬的走势;第四个阶段是从2008年7月开始,原油价格从147美元/桶迅速回调到70美元/桶。
在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之后,全球通胀也在逼近20年来的高点。美国总通胀率升至5%,欧洲通胀率突破3%,通胀率达到两位数的新兴经济体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的通胀问题更为突出,其中越南通胀率高达25%以上。
高油价下,航空业所受打击最严重,小型廉价航空公司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2008年上半年,国际廉价航空公司出现倒闭潮,先是三家美国小型廉价航空公司Skybus、Aloha和ATA相继宣布破产停业,随后,Frontier航空又成为第四家申请破产保护的廉价航空公司,而包租航空公司Champion Air也宣称停飞。与此同时,香港甘泉航空业遭受重创,成为首家遭清盘的香港廉价航空公司。接着,大航空公司也不能幸免,2008年4月,美国第三大航空公司达美航空公司宣布与第五大的西北航空公司启动合并程序。
高油价不仅中伤经济,还引起了社会动荡,政府不断遭遇攻击。2008年上半年,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爆发了反对油价上涨的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在欧洲,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马耳他的渔民工会通过封锁港口等抗议行动,逼迫政府加强补贴援助,一些渔民还封锁了附近的储油库和炼油厂;在亚洲,印尼也有民众不满油价上涨与警察发生冲突;马来西亚甚至禁止外国车在境内加油。最终东南亚多国政府实施了油价补贴措施,虽然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却给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当然了,在这场石油泡沫中,除了华尔街是赢家外,美国是另一个受益者。全球石油交易的80%是用美元结算的,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石油价格影响很大。据欧佩克计算,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美元贬值和石油价格上涨对于解决美国庞大的国家负债是有利的。通过采取美元贬值的办法,实际是缓解美国的对外债务。在高油价来临时,美国不仅没有减少石油的消耗,同时还提出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这客观上进一步推高了油价。此外,美国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已经大大降低,如果说当今世界哪个国家能扛得住高油价冲击,那就是美国。
客户热线:010-85072204 传真:010-85072202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var _bdhmProtocol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 https://" : " http://"); document.w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m.baidu.com/h.js%3F358cd5735a43fc1ef04e4e5557e01e54'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
//调用向左滚动 toleft("demo","demo1","demo2",30,"hehe123") //调用向右滚动 toright("demo0","demo11","demo22",20,"hehe1123") function $(id){return document.getElementById(id)} //向左滚动函数,demo包含demo1与demo2,speed是滚动速度,flag一个网页内有多个时设置为不同的任意字符。 //by 柳永法(yongfa365)'Blog www.yongfa365.com function toleft(demo,demo1,demo2,speed,flag){ demo=$(demo);demo1=$(demo1);demo2=$(demo2) demo2.innerHTML=demo1.innerHTML function Marquee(){ if(demo2.offsetWidth-demo.scrollLeft<=0){ demo.scrollLeft-=demo1.offsetWidth } else{ demo.scrollLeft++ } } flag=setInterval(Marquee,speed) demo.onmouseover=function(){clearInterval(flag);} demo.onmouseout=function(){flag=setInterval(Marquee,sp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