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播不停:

重重利空困扰后期煤炭市场难言客观  |   抵御南海恶劣环境 深海神器“海洋石油982”正在筹建  |   2015年中国石油—西门子战略合作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   长庆采油十厂产能创造了华庆油田增幅最大  |   青海油气提高油田生产指标势头强劲    |   中石油测井长庆事业部老井复查助力上产  |   川西北气矿复杂气田开发水平提升  |   溢油事故给了深陷油砂泥潭的中海油又一重锤  |   石油战:美俄赌局输赢却掌握在伊朗手里  |   中日东海油气田争端各执一词究竟在争什么!  |  
您的位置: 首页 >  能源观察

石油市场舆论基调发生根本逆转

来源:华夏时报     责编:董艾青     发布时间:2015-07-27

石油壹号网讯  过去的8年,对于国际石油市场而言,能称得上是不寻常的8年。8年的时间在国际石油史中固然是短暂的,但过去这8年恰是跨越了两个阶段的8年。

  过去的8年,对于国际石油市场而言,能称得上是不寻常的8年。8年的时间在国际石油史中固然是短暂的,但过去这8年恰是跨越了两个阶段的8年。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石油危机直接导致了2009年的世界经济负增长,使世界经济走入了新的阶段,这可被视为有别于战后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另一版本。于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是命运安排将我的研究兴趣引向这个领域,从最初仅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石油产业链的行业特征,到开始思考国际油价变动特征对于石油企业纵向边界的影响,逐步扩展到对于石油产业经济政策的全面理解和系统评价。无论是从事石油企业委托课题的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还是发表学术论文,或为专业性能源期刊和综合类财经媒体撰写专栏与评论,各种类型的研究工作都促使我不断跟踪并得以见证国际石油市场这8年的发展和变化。

  六道轮回

  过去8年的国际油价走势,足配得上“跌宕起伏”四个字的描述。我将之总结为“急起——急落——回调盘整——稳步爬升——上行震荡——再次暴跌”这样的六阶段过程。具体而言,2007年6月底,美油WTI确认了早在2006年4月首次突破70美元整数关口后,便紧接着开始了一路向上冲击整数价位的征程。直至1年后的2008年7月,WTI突破140美元并顺势上探历史最高点147美元后迅速掉头向下。于2009年2月12日油价跌落至2004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每桶不足34美元。不过,仅经过近4个月的时间,WTI又于2009年6月9日再次登上70美元关口,而后在70美元附近进行了约半年时间的盘整。2010年,WTI基本在70美元上方运行,并完成了80美元至90美元的上行。从2010年底、2011年初开始,国际油价大致进入了围绕100美元上下波动10%的价格范围,直至2014年6月开始的最新一轮急速下跌。时至今日,WTI价格已从2014年6月的106美元腰斩过半。国际油价作为市场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指标完全被打回原形,好像国际石油市场的这些风风雨雨都未曾发生过。不过,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也早已改变太多。尤其是,如今人们对于石油市场前景的认识已经明显不同于8年以前,市场舆论的基调发生了根本逆转。

  8年前,石油峰值论观点的支持者们时常有机会能够找到听众,并向他们灌输石油资源不可再生,进而产量即将到达顶峰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含义就是石油资源枯竭是地质学规律决定的宿命,未来的石油资源将愈加稀缺,价格也将不断上升。那个时期的主流学术观点和思想论调就是资源枯竭,《石油资源战》(王丰,2003年)《石油的终结》(罗伯茨,2005年)《石油危机》(古德斯坦,2006年)《沙漠黄昏》(西蒙斯,2006年)《后半桶石油》(闫林,2007年)等著作的出版和引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说明问题。当时,我们虽没有否认技术进步对于扩展人类可以利用资源范围和总量的可能性,但只是理性地赋予了低到近乎0的概率——认为虽有出现可能,但几乎不会亲历。在这样的逻辑假设下,原本遥远的资源终结似乎一下子近在眼前,市场充斥着对于短缺的忧虑甚至恐惧。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几乎将石油资源成本的长期上升趋势当作既成事实,并将之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国际市场价格的一路攀升,似乎更印证和支持了我们对于石油市场前景的理解。回想起来,尽管我当时对于2008年上半年的国际油价疯狂上涨有一定的理性质疑,但并不是真正清醒地把油价长期趋势的可能偏离和时点过程的现实形态问题看透。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我也认为每桶80美元以下的日子恐怕一去不复返了,只有在短暂的回调中可能出现。当然,到2009年油价跌得不成样子,多数人的理性才算基本恢复。说起来,这可能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喜欢盲从,而且内心恐惧,总是过度担心未来。有了这个经历和教训,我现在对国际油价的可能走向做判断就会比较冷静。至少,在油价徘徊在100美元的时候,也会想到短时间打回50美元以下的可能。可以说,8年前是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人们的信念如此。

  理性与情感

  最近这两年里,技术革命、替代能源成为了理解国际石油市场的关键词。当然,世界经济的现状和前景都意味着需求相对低迷,供应过剩,这也同8年前对世界经济前景的乐观展望和对供应短缺的担忧形成对照。替代能源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是油价冲击147美元的噩梦加剧了替代石油的紧迫性和现实性。替代化石能源的努力因此加速了,太阳能光伏、风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在一度风光无限的清洁发展机制的推动下。我想特别强调的还有,至少是我个人感受,插电汽车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质量提升,还是数量扩张,完全超越了5年前的预期,这提示我们不得不继续思考未来的石油需求总量与结构还将会发生哪些重大的甚至颠覆性的变化。

  说到技术革命,大家自然会一下子想到页岩革命,这场革命的领跑者米歇尔能源公司自1980年就开始摸索页岩气的开发,但页岩气产量增长从2005年才开始加速,2007年才开始呈现井喷之势。正是受到页岩气成功开发经验的启发,通过利用页岩气开发技术,页岩油资源也于2009年在巴肯(Bakken)产区被成功开发,当时只有25万桶的日产量,不足现在的二十分之一。至于页岩革命的动力,其实并不是多数人想象的,是因为米歇尔能源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独占性技术突破。相反,3D地震成像、微地震波压裂成像、水平钻井以及大型水力压裂这四大关键技术都是已经得到应用的成熟技术,只不过是米歇尔能源公司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于页岩气的开发,并通过有效的技术改造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提升了效率。然而,正是这些开发性质的应用技术让我们开始讨论美国的能源独立及其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人们已经不再热心谈论石油资源的稀缺性,相反更愿意接受技术使一切皆有可能的观念并视之为常态。

  所以,在我看来,过去这8年里国际石油市场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多数人对于资源稀缺性,进而油价走向的预期发生了转变。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等同于资源的稀缺性果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对于页岩油气的产量能否在现有产量水平上维持几十年的时间至今还存在巨大争议。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市场需求回升的过程通常就是市场对于投资不足担心加剧的过程,短期的市场表现(如价格加速上涨)就可能颠覆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如长期资源充裕)。总之,人在智力上理性有限,在情感上又过于脆弱。所以,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总是不能缺少参与者行为的解释。

崖边放牧

  前面提到,国际油价在过去的8年里出现过一次暴涨、两次暴跌(我们现在算是处于第二次暴跌阶段)。这些年,我应媒体要求,写过一些油价分析与预测的文章。每次进行油价预测,我的内心都会出现或轻或重的不安。尽管事后再看,多数预测都较为准确,但总还是觉得油价预测是悬崖边放牧一样的高危任务,或许这同我受过的经济学教育有关,一直记得油价具有随机游走的不可预测性质。至少,在真正意义的暴涨暴跌过程中,几乎不可能预测拐点出现的位置和时间,除非瞎猜。经过这些年的积累,我认为油价走势(不是具体价位)的预测要考察三个市场维度,即实体石油市场、石油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分析基本面供求的对比情况、纸货场内场外的多空情况、美元汇率的变动情况。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样重要,同样得到分析人士的重视。不过,其影响要么反映在基本面中,要么反映在汇率里,最终会反映到纸货市场,反映为WTI或者布伦特这样的基准价格。各种性质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也都类似。这就如同“阴谋论”逻辑同样不能脱离包含基本面、美元汇率和纸货市场的分析框架一样。如此看来,我们所说的持续一段时间,而非一个或连续几个交易日的暴涨暴跌,通常会有来自以上三个方面因素的支持,但是基于两个重要原因,我们还是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暴涨和暴跌这个幅度表现归因于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市场属性。第一,将暴涨暴跌放到基本面框架里解释就意味(暴)涨或(暴)跌是趋向合理价位的调整,属于价格修复的性质,即便是过度调整(所谓暴),理论上也有合理价格或拐点的存在,但事实上我们基于基本面因素判断不出来这个点在哪;第二,近年的研究和观测逐步发现,美元汇率的变动不总是油价变动的原因,它会是油价变动的结果,它们实际上互为因果。

  回想2008年的油价暴涨,虽然认为投机活动是主因的观点非常普遍,但很多权威机构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理由是缺乏数据支持。我个人对于这种所谓的主流解释是不以为然的。在我看来,因为缺乏数据支持而否认投机的作用纯属书呆子逻辑。统计学逻辑有时候就是这么怪异,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假设油价暴涨不是投机造成的,我想,结果也一定是缺乏数据支持,进而不能否认投机活动推高油价。说起来,2009年我的研究团队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就是油价暴涨暴跌的原因探析,最终也是因为场外交易的数据缺乏而搁置作罢。其实,我也不是想将暴涨暴跌都归咎于投机,毕竟没有投机者的参与就不会存在流动性充足的石油纸货交易市场。要理解国际石油价格,就需要认识它的金融市场属性,接受超涨超跌作为这个市场的重要基因。所以,去年下半年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宣布维持原油日产3000万桶不变的决议后原油期货价格应声暴跌10%,在我看来,10%的幅度正常得很,真不至于大惊小怪。

  英雄迟暮

  现在提起欧佩克,就会想到英雄迟暮这个词。40多年前,欧佩克通过减产和禁运,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仅用2个月就将国际油价提高2倍,从国际石油公司手中强势夺得原油定价权是何等的威风。虽然到80年代中期以后,以石油交易所为中心的定价机制取代了欧佩克的定价权,但欧佩克保留剩余产能、限制产量的卡特尔性质仍然在稳定国际油价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欧佩克限产保价的能力,也为成员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可是,2009年以后,尤其是2011年以来,页岩油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使美国迅速走出了2008年的产量谷底。美国也从世界最大的原油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正是由于页岩油的繁荣成为了全球供应过剩、油价下跌的主因,欧佩克从2014年开始决定不再减产,以免削减的产量被非欧佩克国家填补。可以说,至少是目前,欧佩克调节价格、稳定市场的职能已经丧失,转而通过目标保卫市场份额不被侵蚀实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标。沙特,这个产量占到欧佩克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欧佩克的带头大哥,美国最忠诚的中东盟友,现在恐怕最能体会什么叫五味杂陈。在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缓慢的背景下,世界能源供应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次油价暴跌的基础原因。油价将要向何处去,取决于欧佩克捍卫市场份额同美国页岩油厂商死磕的结果,到底谁将获胜,则取决于上帝是否会继续眷顾,让页岩油厂商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王者归来

  讲到美国,我们不禁会感叹,美国依旧是世界的老大,国际油价的走势似乎都是美国因素驱动的。根据油价投机推动论的观点,从一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为金融危机,房市、股市都不能进,热钱就跑到油市,炒作资源稀缺和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预期,炒高油价。紧接着,美国的页岩革命悄然开启了一个低气价、低油价的时代。在页岩油并没有显著增加市场供应压力的时候,中东、北非骚乱不断,供应短缺危机时常出现,油价得以维持在较高水平,同美国相继推出三轮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交相辉映。等到页岩油产量暴增,美国原油出口回升的时候,第三轮量化宽松开始缩减,而后退出,这一时期又同最近一次油价暴跌形影相随。这一切,真让人感叹是天作之合。回想次贷危机后,不少人在讨论美国的衰落,石油危机后,大家又在讨论美元的衰落,大家似乎都已经听到了衰落正在敲击美国的大门。可现实呢?这些年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风光不再,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希腊危机暂时解除,欧元受到严重挑战,在过去的一年里,欧元兑美元暴跌了近25%,最近黄金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全面持续走低。而美国经济却是一枝独秀,6月房屋销售已接近八年半高位,美联储年内加息的预期再度升温。尽管受到人民币崛起的挑战,美元并未如几年前预期的那样衰落,反而再度成为了最受市场追捧的货币。

  自然,美元价值的影响也在国际油价中有所体现。如果对比同期的美元欧元汇率图和WTI价格,或许你会尖叫,2014年6月至今的油价和美元汇率走势几乎重合。虽然这不意味着油价同汇率之间长期高度相关,但想想美联储悬在我们头上的加息利剑,你就能感受到今秋油价所承受的压力。至少,我想表达的是,包括美元汇率在内,美国因素应该是近8年来国际油价的最重要影响力量,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相比美国因素——页岩油开发对全球原油供应格局和资源供给预期的改造、美元币值的强势,尼日利亚产油区遭袭、墨西哥湾飓风、茉莉花革命引发的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骚乱、也门危机等事件都只能算是偶然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影响逐渐被淡忘,主角美国、配角欧佩克、油价故事的主线也就显得清晰。

  过去8年里,油价表现也让国人瞩目,石油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主题,也成为了中国百姓熟悉的普通话题。2007年,国内从事石油研究的机构屈指可数,2008年以后,很多高校设立了能源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石油为主的研究工作,分别侧重国际关系、国际经济、战略与政策等不同方面。同期,传媒界还出现了一批新创和改版的能源专业期刊和报纸,综合财经媒体也更加重视石油领域重大事件的深度解析。成品油消费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油品升级、海上原油污染等原本属于专业性的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财经话题,国际油价的涨跌、国内成品油价的调整开始牵动普通百姓的心。更多的机构、更多的平台、更多的专业人员和普通百姓参与,推动了中国能源研究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而我有幸成为了参与其中的一员。
 

石油壹号网
http://weibo.com/oilone/
本期调查 热词油价|消 中海油|B 中海油|B

中国石油价格究竟贵不贵?


特别贵  天涯到处有石油 非得就在中国找 本来质量就不高 何[全文]
692人
612人

合理范围 中国的特色油价 特色调制模式 中国特色消费税 加在一起[全文]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