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壹号网消息:1901年5月,伊朗恺伽王朝迫于财政压力与英国人威廉·诺克斯·达西(William Knox D’arcy)签订丧权辱国的租让协议,达西获得除北部5省以外伊朗全境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经营权,期限为60年。1905年英国政府帮助达西勘探公司与缅甸石油公司联合组建“康瑟森斯辛迪加公司”(Concessions Syndicate Ltd.)公司。1908年5月,在马斯吉德·苏莱曼(Masjid-e-Soleiman)地区成功开采出石油,该地遂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工业的发源地。
1909年,康瑟森斯公司发展壮大为 “盎格鲁帕西亚石油公司”(Angro-Persia Oil Company)即英波石油公司,后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 。不久,英国人在阿巴丹建造伊朗第一个炼油厂,修建输油管线,储油、运输和码头等一系列石油设施,并于1913年实现石油出口。此后,英国政府收购了英波石油公司51%的股份,成为英伊公司最大的股东,垄断了伊朗的石油开采和经营业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轰炸了从苏莱曼至阿巴丹的输油管线,使中立国伊朗变成两大交战集团的战场。战后,美国政府向英国提出分享伊朗石油利益的要求。而伊朗政府也想借助美国势力消弱英国、苏联对伊朗的影响。1925年礼萨?汗国王登基后,责令伊朗政府与英伊石油公司谈判,改变租让条件,提高伊朗的分红比例,一直到1933年,双方才达成新的租让协议,英伊石油公司将伊朗政府的石油分红比例由16%提高到20%,并保证每年付给伊朗政府的款项不少于75万英镑;伊朗收回原租让面积的3/4,并同意1951年租让协议结束后,可再向后顺延30年。 该协议为礼萨国王巩固其政权,实现国家现代化计划奠定了经济基础。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世界列强争霸伊朗的焦点。二战期间,伊朗成为盟国与苏联之间重要的物资运输通道,阿巴丹炼厂为同盟国的飞机提供了可靠的油料保障,美国军事力量借口保护运输通道进驻伊朗。英、美各大石油公司都想争夺伊朗石油这块“肥肉”,相继派代表前去与伊朗政府谈判,希望获得石油开采权。苏联政府也派出副外长前往德黑兰提出开采伊朗北部石油的要求。伊朗议会不畏压力,立法规定:在战争没有停止、外国军队未撤出的恶情况下,决不向任何外国政府出让新的石油租借地。伊朗政府借助美、苏、英三国之间的相互制衡,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主权。战争结束后,在苏联驻军的支持下,阿塞拜疆民主自治政府和马哈巴德共和国(即库尔德共和国)相继成立,其他少数民族也提出了民族自治的要求,伊朗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美国政府强烈要求苏联从伊朗撤军,并停止干涉伊朗内政。美、苏、英三国的争斗使伊朗卷入国际政治的漩涡之中,并成为战后美、苏冷战的前沿阵地。
随着伊朗政府财政收入对石油分红的依赖,英伊石油公司遂通过石油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命脉。伊朗人民不堪忍受英伊石油公司的掠夺,要求废除其租让权。1949年,伊朗民族民主运动领导人穆罕默德·摩萨台在议会中提出“石油国有化法案”,得到伊朗各界的广泛支持。1951年3月14日,议会通过该项法案, 宣布对石油资源实行国有化,取消外国公司在伊朗石油领域的特许权。同年,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OIC)成立。
为了对抗伊朗的石油国有化法令,英国政府对伊朗实行经济封锁,西方国家也拒绝购买伊朗石油。伊朗失去大量的石油收入和外援,国家财政因此陷入危机,政局出现动荡,经济形势的恶化使摩萨台失去了民众的支持。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并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帮助巴列维国王巩固了王权,并取代了英、苏在伊朗的霸主地位,由此获得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双丰收。次年,伊朗政府与国际石油资本达成协议,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作为业主雇佣国际石油财团 作为承包商负责伊朗石油的生产和海外销售,双方各自分享50%的石油利润。 该协议使伊朗吸纳了大量的世界石油资本和先进技术,石油产量大增。伊朗的石油收入从1954/1955年度 的3400万美元逐年增加到1962/1963年度的4.37亿美元。
1957年,伊朗政府出台了第一部石油法案,规定外国投资者可参与国际石油财团享有区域外的伊朗油气开发项目。此后的数年里,外国公司缴纳的所得税由过去的50%逐步提高到85%,实际利润因此降至15%。1974年新石油法案只允许外国公司以签订服务或承包合同的方式参与伊朗油气资源的开发,禁止其参与生产和获得任何产品分成,从而加大了外国公司在石油开发领域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减少了其利润,较好地维护了民族的权益。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伊朗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石油收入从1964年的5.5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230亿美元。1962-1970年,伊朗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8%,1973-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为6.9%。 在巨额石油收入的保障下,伊朗的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家基础设施和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伊朗迅速从农业经济国变成石油经济国。经济现代化步伐过快,盲目地投资,以及对石油收入过度依赖,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导致民众从期望到失望。石油经济还造成贫富差异加大,贪污浪费严重和东西方意识形态及文化生活激烈冲突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79年伊斯兰革命。
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宣布取消国王时期与外国公司签定的所有油气合同,彻底收回了国家的权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伊朗被迫采取限制生产、增加储备的政策,国家经济命脉石油工业遭受严重打击。不久,两伊战争爆发,石油工业再遭重创。1980年伊朗的石油日均出口量不足100万桶,直至80年代末,日均产量仍不超过300万桶,出口量则少于200万桶。 1985年因两伊战争升级和国际油价下跌,造成伊朗1986年和1987年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连续呈负增长。石油外汇的减少,外汇储备的耗尽,使伊朗政府无力继续支撑战争开支。国内通货膨胀率高达30%-40%,失业率则达到20%-30%, 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等因素迫使伊朗同意接受联合国停战协议。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