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壹号网讯 六十年,一甲子,新疆戈壁变绿洲,荒漠出石油。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几代石油人的努力。
8月2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在乌鲁木齐举行“央企责任•中国石油在新疆 ”新闻发布会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新疆油田发现60周年。会上,中国石油发布了建设新疆的十大榜样、十大集体、十大惠民工程和十大纪念物址。其中,新疆油田重油开发公司采油班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中心副主任张丽娟、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勘探研究三所康积伦等获十大榜样殊荣。
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中心副主任张丽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开发克拉玛依油田,还是塔里木石油会战、吐哈石油会战,数以万计的石油工人告别亲人,西出阳关,从全国各地走进新疆。
新疆的很多石油企业所在地,不是浩瀚沙海,就是茫茫戈壁,渺无人迹。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起一个个油气田、铺就一段段管道,将油气资源输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山收集查看系统参数
如今,新疆石油工业发展整整60周年,这些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他乡人早已变成新疆人,老中青三代人为石油事业奉献着青春与生命。他们的故事,也是新疆石油工业60年发展的最好见证。
50年代,他们献青春
从1955年克拉玛依大油田发现开始,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疆石油规模化开发勘探正式拉开序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才开始支持新疆石油开发。
班组全家福
最初开发期,新疆的自然环境原始且恶劣,这第一批点石油人经受了最严苛的环境考验,也经历了最艰苦的工作环境。经常要在沙漠中徒步几十公里,在烈日下暴晒几个小时,在缺水中挨上几个小时,在寂寞中苦守一两个月……
那是一个泪水和着石油流的年代。被称为玛依塔柯之子的王继谔烈士,在60年代为了摸清原油性质,加工出新油品,风餐露宿,一口口地跑遍了当时克拉玛依油田的1040口油井;为了满足战备急需,他临危受命,带领科研团队到新疆可可托海,在零下五十多摄氏度的极寒中,爬冰卧雪,做油品性能试验,在最短时间内,开发出-50号军用柴油、抗凝液压油,攻克了低温下我军坦克不能发动、机枪不能连发的难题。
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在会见外宾时,却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在他去世时,除了一张破旧的木板床外,唯一的家当就是陪伴他跑井跑了十几年的自行车。
如今,当年那些在建设初期就奔赴新疆的一代人逐渐退出一线,但是并没有停止为新疆、为油田贡献力量。新疆油田离退休干部王延明退休30年来,就干了两件事,第一是种树,第二是养树。
王延明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克拉玛依人和王延明一样喜欢绿色,要是不栽上一回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一年到头不舒服。每到植树季节,人有老少,衣分五色,肩挑手提,蜿蜒数里,或挖坑,培土,或浇水,好不壮观。
昔日那片荒凉戈壁如今已成了“塞外小江南”,大片果园硕果盈枝年年丰产。第一代石油人不仅为下一代留下了物质财富,更留下了奋斗精神。
西部建设,我们来接力
在新疆,一些耄耋之年的老石油有句口头禅,“奉献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有了今天新疆石油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大贡献。
吴平河
如今老一代石油人正在陆续退出历史舞台,第二代接班人经过老一代手把手的传授,传承着石油精神。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阶段,他们勇于担起了历史使命。
整整23年,露头、岩芯、薄片、图表,几乎是张丽娟的全部世界。
1992年,塔里木石油会战的第三个年头,张丽娟从大庆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动员会上,她得知遥远的塔里木油田正在进行20世纪中国陆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石油大会战。张丽娟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的选择:舍弃离家近的大庆油田,来到塔里木油田。
1999年张丽娟被调入沉积储层室工作。基础研究十分琐碎、繁杂,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果,她一干就是10年,和团队一起攻克了礁滩体、碳酸盐岩层间岩溶等一个个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
科研是“百年塔里木”梦想的基石。作为克里木勘探开发研究院碳酸盐岩中心副主任,张丽娟如同戈壁上的一株红柳,从22岁的花季到40多岁的中年,将一个女人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布满荆棘的科研工作。
2015年4月28日,作为来自中国最西部油田的全国劳动模范,张丽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人民授予的荣誉。
像张丽娟这样的科研人员,在疆企业还有很多。除了野外作业的辛苦,更加繁杂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也任务艰巨。许多研究人员要根据有限的资料吃干榨尽、从头分析。常常是泡在岩芯库里一毫米一毫米地描岩芯,或者关在办公室里一张一张地绘图,不分昼夜。
在勘探开发、炼油石化、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活跃着一批中坚力量。
在独山子石化公司,每次检修时员工都要在炼油釜、罐内钻进钻出。夏天,气温接近40摄氏度,炼油釜、罐内更是闷热。
在最高气温创下该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的吐鲁番,在那里施工就像在火炉里一样,中国石油的工人把冷水管子裹在身上仍挥汗如雨。
在霍尔果斯果子沟,管道员工一年四季在山中巡线。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下方,有一个庞大的管道世界。它们就像是盘旋于地下的钢铁长城,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和命脉。西部管道公司百分之八十的站场,都在戈壁荒滩和无人区。管线从哪里过,人就从哪里走。管线有多长,人就走多远。
他们传承了第一代石油人的石油精神,而这一代人正成为在疆石油人的中流砥柱。
在这片荒漠和戈壁上,几十万、几代的石油人从黑发到白发,从一代到二代、三代,把根牢牢地扎在新 疆大地上,默默地践行以油戍边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后继有来者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实施,新疆的重要程度越发突出,现代化企业管理、数字化生产建设需要更多人才资源。
谢志斌(左二)
于是许多年轻一代人放弃了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越条件,毅然投身至西部,为石油勘探、开发、加工等流程带来了更发达的技术,也提升了中国石油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吴利平就是这样一位从繁华大都市上海,扎根西北大漠的典型新青年代表。
2009年以来,“美女博士”吴利平与技术团队研发生产19个牌号高端橡胶产品,荣获“新疆青年五四奖章”,成为“扎根建设新疆”的青年榜样。
200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后,吴利平一直在复旦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07年7月,吴利平面临艰难选择。导师说,高等院校、研究院所,想去哪里都可以。可是,相恋多年的男友,却邀请她一同去新疆。
最终,吴利平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苍茫的戈壁,从一位名校的博士后到科研一线的石油人,她完成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变迁,更是人生轨迹的转变。
2009年9月,独山子大石化项目建成投产。这是一项事关国家能源安全、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浩大工程。吴利平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个艰巨的项目。
刚到独山子时,吴利平原本可以去研究院工作。但她认为,企业的研究最终还是要为生产服务,不懂生产,理论与实际就会脱节,于是,她主动请求去化工项目部现场实践学习。
来到独山子后,吴利平便投身于工程建设。从建设到投产开车再到新产品开发,在四年多时间里,她带领的团队,先后完成科技攻关7项,积极消化专利技术,成功生产了17个牌号的橡胶产品,其中有两个环保胶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穿的衣服鞋子、走过的柏油路面、家中的冰箱彩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些产品的身影。
如今越来越多的八零、九零后正在加入新一代石油人的队伍。
在沙漠深处的塔中,有一座中国石油的加油站——塔中加油站。如果没有这座加油站,很多过往车辆就得背上油桶穿越沙漠。这里的两对四位刚刚新婚不久的年轻人,每日等候着过往的车辆,他们撑起了过往车辆的“生命补给站”。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和边缘,塔中1井和克拉2井也有一批八零后、九零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正在与世隔绝、远离人烟的沙漠中央开采油气。采油工也是个很辛苦的工作,地处“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亘古荒原上,气候变化无常。但是那些年轻人还是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寂寞,在那里坚守。
正是这老中青三代石油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新疆石油产业的大发展。而这一代代石油人取得的辉煌已经铭记史册,也被浩瀚的沙漠戈壁见证,在一片片胡杨林里留下了印记。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