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壹号网讯 自2014年中以来,美国通过控制沙特在全球石油出口市场掀起了一轮降价潮。因为世界从事石油生产与出口的国家石油勘探和开采条件不一,成本差异较大,这种降价潮对依赖于石油出口的国家的收入和国家经济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影响。特别是12月4日欧佩克会议之后,产油国利益冲突与矛盾愈发显得白热化。
IMF预测,伊朗实现收支平衡的油价是每桶72美元,能够挺过不到10年的低油价行情。这一前景似乎比其他邻国乐观,但仍要看西方取消对伊制裁和伊核协议执行的具体情况。伊拉克几无财政缓冲,而且依然缠斗在与“伊斯兰国”的战事中。巴林同样承受不小的财政压力,可能在5年时间内失去所有选项。巴林已经负债运转,已连续数年背负财政赤字。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家对低油价困难期的准备更为充分,因为这些国家趁高油价时期囤积了足够石油收入,可以挺过数十年低油价行情。阿联酋可忍受将近30年每桶50美元左右的低油价,卡塔尔和科威特能维持将近25年。科威特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需油价达到每桶49美元,对于卡塔尔和阿联酋而言,这一数字分别是56美元和73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东和中亚地区主管马苏德•艾哈迈德在迪拜发表有关中东和中亚地区经济中期前景的报告时说,“低油价将会掏空海湾国家的钱包。仅2015年该地区国家因此而产生的损失已经达到3600亿美元”。随着油价持续走低,一些中东产油国开始被迫动用压箱底的应急资金。追随沙特低油价和高战争开销的阿联酋已明显转入开源节流模式,低调变换名目压缩开支,调整发展计划和搁置开发项目,同时增加税费收入充盈国库。
拉丁美洲产油国因此遭到无妄之灾。据路透社援引油田服务公司Baker Hughes公布的数据显示,拉丁美洲陆上油气钻井平台数量从2014年7月的339个1月降至2015年元月272个。OPEC成员国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陆上钻井平台分别大幅减少46%和21%,非OPEC成员国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及墨西哥的则分别锐减60%、18%和45%。许多在拉美钻探的国际企业因油价挫跌而受创,他们正力图缩减或放弃投机性钻探计划以保留现金。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等国企已宣布大砍资本支出计划,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及厄瓜多尔Petroecuador等OPEC产油业者因收入大减而被迫大砍钻探活动。
掩盖石油价格战的“供求失衡说”
沙特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利用自己的石油生产成本优势发起石油降价战。2月22日,沙特石油与资源部部长阿里纳伊米在接受《中东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沙特的产油成本最多在4至5美元/桶。”沙特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在价格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降低石油销售报价,企图夺占世界石油市场主要贸易对手的市场份额,打击这些国家的石油产业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就是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对伊朗主导的中东什叶派国家和俄国进行战略遏制。
当然,石油价格战的挑起者和应战者对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用心往往讳莫如深。在给全球舆论的交待上,石油价格下跌被价格战发起者及其操纵的媒体归结为“市场的供过于求”,这也是全球石油价格下跌的所谓“供求失衡论”。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5日报道称,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半年会议上,该组织将坚持不减产的政策,并几乎放弃了正式的产量目标。这可能导致油价进一步下跌,而当前油价接近六年来的最低。在该组织位于维也纳的秘书处举行了长达7小时的马拉松会议,却以场外的混乱收场。该组织成员达成的唯一协议是明年6月再次开会。该组织发表的正式公报没有提及每天3000万桶的现有产量目标,只是说将继续“密切关注进展”。尽管与会代表们称,确实讨论了提高产量上限,但最终并未提高正式目标。对伊朗的制裁将于明年解除,届时伊朗的石油出口和产量都将增加。这一预期是该组织没能就产量目标达成协议的一个原因。
美联社12月4日报道称,欧佩克今天决定,将石油产量保持在当前的高水平,实际上承认了它们无力推高原油价格。欧佩克部长们似乎别无选择。该组织主要产油国不仅反对减产,反而可能生产更多石油。伊朗曾经每天生产约400万桶原油,现在的产量只有过去的大约一半。一旦关于核计划的制裁解除,伊朗准备全面恢复产量。2015年,该国成为世界上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11月该国每天生产400多万桶原油,成为欧佩克所有国家中月产量增长最大的国家。伊朗石油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在离开会场时说:“我没有其他预期。我们没有做出任何决定,我希望下次会上我们能达成协议。”因为在西方媒体的偏见,伊朗向世界石油市场恢复出口却成了价格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2015年12月24日,俄能源部长诺瓦克对新闻界表示:“尽管许多外国伙伴都预测我国石油开采量将下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已开采5.33亿吨,年底前可能达5.333至5.336亿吨。”能源部文件称,俄国2015年石油出口量比2014年增加7.5%,达2.38亿吨。
不仅沙特因为“不肯减产”的所谓扩大供给因素,不得不背上促使石油价格暴跌的黑锅。美国缅因州参议员Angus King从沙特回来后表示:“[沙特]在此事上几乎有全部的话语权。沙特比其他的产油国有更多的呼吸空间。这就像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靠借债度日的穷人的对话。”不过沙特即使把其他的石油输出国都赶出市场,它的产量和出口量也满足不了全世界。
国际能源署11日发布原油市场月度报告称,预期2016年国际原油日需求增幅为120万桶,国际原油需求放缓。2015年国际原油需求日增幅为180万桶。国际能源署称,目前看来,欧佩克随心所欲的产量政策并未改变原油供应现状。11月份欧佩克的原油供应日均增加5万桶,原油日均产量为3173万桶。并预期明年市场对欧佩克原油的日需求量为3130万桶。高盛公司等银行预测,随着全世界石油产量超出消费量以及储存过量石油容积耗尽,油价可能进一步下跌至20美元一桶。
在石油进出口市场中,进出口的数量不过是价格战的后果,而非原因。价格的形成是买卖双方的人的意志达成一致的结果,数量和价格不过是交易对象的两个伴随特征。一笔买卖的达成,也就意味着数量和价格同时进行匹配,所谓供给和需求在实际的买卖活动中是恒定对等的。供给与需求概念本身无关乎人及其利益,缺乏利益动力的市场机制也就无关乎现实。作为主要产油国的市场博弈的结果的沙特、俄国的增加出口和伊朗的重返石油出口市场,反而被解释成价格下跌原因,倒果为因,而且陷入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死循环。供求失衡论不过是掩盖丑陋利益现实的漂亮外衣。
对于国内石油生产企业来说,油价下跌意味着石油勘探开发、油品销售利润减少,化工产品亏损的局面将扩大。一方面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油价年内连续十次下调,汽油累计下调1910元/吨,柴油累计下调2075元/吨;另一方面从上游勘探开发子行业来看,在高油价背景下盈利能力强,高难度油气勘探开发项目也有投资开发动力;而在油价大幅下降,石油企业不得不在维持现有投资状况下,调整投资计划也就不可避免。按照国际油价每下降1美元/桶一吨原油价值缩水7.1美元来测算;2013年国内原油产量2.09亿吨,石油企业营业收入将同步减少14.8亿美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央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大幅减少。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企业、民营企业不得不大幅涉足海外石油项目投资。
伴随国际油价的暴跌,中国也加快了原油进口速度。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6月下旬,国际油价开始下滑,中国石油进口量从7月份开始增长。相比2013年同期,201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6月份、8月份、9月份、10月份都有所增加。2015前9个月,中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8.8%至2.4862亿吨,或665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美国和中国在2015年9月份石油日净进口量分别为624万桶和630万桶。继今年4月份之后,中国原油月度进口第二次超越美国。
90年代初期,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此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2014年的59%。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底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达1.41亿桶,中国商业石油储备能力达3.07亿桶。按2013年每天消耗石油139万吨的规模静态计算,原油储备只够使用8.9天,商业原油储备可用13.8天,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供货能力总共约为22.7天,而国际能源署认为石油安全标准的库存量应该达到90天的消费量。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立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旨在加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在15年时间里分三期完成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一期工程储备量为1亿桶,目前已经全部存满,二期工程储备量达到1.68亿桶,目前正在积累过程中,而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预计储备量将达到2.32亿桶,三期工程的总储备量将达到5亿桶以上。国务院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基本建成。2020年前,扩大石油储备规模。建成国家石油储备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储备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鼓励发展商业储备。
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持续重构
在石油的生产与出口方面,形成了价格战的两大阵营。发起价格战的阵营是以美国为首、成员包括海合会组织六国的一方。美国已开始石油出口,但美国原油产量从2008年的3亿吨增至2014年的5.2亿吨,仅仅用了6年;而其探明储量从37亿吨也增加到了59亿吨。沙特国内石油储量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一,成为OPEC组织中的领导成员,2014年出口超过4亿吨;2014年,沙特的盟友阿联酋产量1.67亿吨,科威特1.5亿吨,卡塔尔8382万吨,安曼4622万吨,这些原油主要用于向国际市场出口。
另一阵营的主要成员包括俄国、伊朗和伊拉克。2014年俄国的石油产量是5.34亿吨,自身消费1.48亿吨,出口达3.86亿吨,而与俄国同进退的前苏联国家的整体石油出口达到4.39亿吨。伊朗拥有探明原油储量217亿吨,在1974年出口石油达到2.85亿吨,而2014年出口原油仅7600万吨,渴望增加原油出口。伊拉克1979年“两伊战争”期间的原油产量曾经达到1.72亿吨,几乎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在国外石油公司的帮助下,2014年产量达到1.6亿吨,探明储量达202亿吨。
沙特过去一直把业务重心放在美国和亚洲市场,而俄罗斯则是欧洲市场,特别是东欧的前苏联国家的主要供应国。在过去的十年中,因为各种节油和替代技术的应用,美国累计减少石油进口2.83亿吨;同期欧盟也减少进口1.33亿吨。尽管如此,巨大能源庞大的欧洲是阿拉伯海湾国家早已垂涎的市场。2014年欧盟原油消费5.93亿吨,其中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的原油就达到2.96亿吨,占其需求的50%;沙特正以空前低价向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炼油厂进行大规模出口。艾克森(Exxon)、壳牌、道达尔和埃尼(Eni)等主要西方石油公司在过去几个月中都已增加对沙特石油的采购,用于在西欧和地中海地区的炼厂,同时削减了俄罗斯石油的采购。
俄罗斯的经济已经遭受打击,但仍在以每天1078万桶的速度生产石油,一方面正在就全球石油供应过剩问题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展开对话,另一方面一直在积极深耕亚洲市场,和科威特和安哥拉等国家一起侵蚀沙特的传统地盘。欧盟2014年消费天然气3869亿立方米,其中1477亿立方米来自俄罗斯,占38.2%。今年11月,欧盟委员会(EC)还曾猛烈抨击计划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认为这条管道将将加深欧洲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过去十年间,俄国在中国内陆和太平洋(601099,股吧)沿岸广布管线,出口石油中多达三分之一流向亚洲。
中国在世界石油进口市场的话语权大幅上升
中国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2015年底中国的原油进口量达到1100万桶/日,占据全球进口份额的四分之一。而整个亚洲地区的总进口量才2350万桶/日。
12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援引最新的中国海关数据报道,最近几年中国从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进口的石油大幅下降,同时从俄罗斯和巴西进口了更多石油。尽管中国逾一半的石油进口来自欧佩克,但中国在过去5年也有意降低对其关键供应集团的依赖。从2010年到今年10月的月度进口数据显示出中国多元化计划取得成功;今年10月,欧佩克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份额降至55%,2012年中期曾达到近70%的峰值。
在中国大举投资伊拉克数个大型油田之后,伊拉克增加了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但沙特和伊朗在中国石油进口中的份额在过去5年逐步下降,而利比亚不再向中国供应石油。俄罗斯成为主要受益者,其他受益者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和阿曼。但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增加的石油消费量中,中国占了40%以上。
中国仍然是欧佩克成员国家争夺的重点。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制定了将长期出口置于短期收入之上的战略,寻找更多亚洲买家(也就是中国买家)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它们的目标是确保自己的市场份额不会进一步下降。沙特和伊朗多次派遣石油官员前往北京与买家洽谈,争取达成长期协议。在激烈销售竞争的石油市场,长期为外国石油支付高价的中国有了更多选择。通过双边协议获得石油比在公开市场购买更为有利。中国与俄罗斯、巴西以及其他国家签署了“贷款换石油”协议。
俄罗斯卫星网12月3日报道,伊朗准备重续与中国的石油合同,并与其他潜在客户谈判。伊朗计划在制裁取消后立即把每昼夜的石油开采量增加50万桶,这大约相当于目前出口量的一半。最近两个月伊朗官方人士曾与中国第二大炼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荷兰皇家壳牌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进行过谈判。2016年珠海振戎公司将平均每昼夜从伊朗获得24万桶石油,中国石化(600028,股吧)集团将每昼夜获得26.5万桶。
世界主要产油国的对华出口竞争愈演愈烈。2015年10月22日,据彭博新闻社援引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报道称,俄罗斯9月对华石油出口已超过沙特,跃居第一。俄9月共向中国输出石油40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2%,较今年8月攀升了31%;俄罗斯自2005年来在今年5月首次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沙特以395万吨的规模位列第二,同比下降17%,环比增长1.1%;阿曼则以317万吨排名第三,同比增长18%,环比增长23%;排名第四的伊朗,9月对华石油出口171万吨。8月份。伊拉克把俄罗斯从第三位上挤下,而阿曼超越了伊朗。8月份中国从伊拉克进口原油达338万吨,同比增加25%占伊拉克石油产量的近一半;从伊朗进口原油214万吨,这比去年同期多出61%。中国8月从安哥拉购进石油352万吨,年增长9.4%。
不仅如此,中国石油企业和西方国家的大石油公司的战略合作也开始起步。2015年10月21日,中石油和英国石油公司(BP)向外宣布,“正在就一项战略结盟进行谈判,其中涉及双方在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双方关于中国炼化项目的投资,此外还有双方寻求在全球其它地区设立新的合资企业。一旦达成协议,中石油和BP将包括建立新的合资企业等。” 伊拉克鲁迈拉油田是未来合作的重点。
随着我国石油外交的的卓有成效,我国的海外石油来源更加多元化,石油供应链伸向全球各个石油产地。在石油价格战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在全球石油贸易的格局中,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石油贸易体制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的市场话语权也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稳步推进,能源安全环境也得到大幅度改善。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