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壹号网讯 5月2日,欧佩克理事会在维也纳举行会议,就固定产量、支撑价格的长期战略进行讨论。由于沙特和伊朗在固定产量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草案未能达成。世界著名能源学者丹尼尔·耶金在采访中评价,欧佩克作为一个决定性力量的时代或许已然过去。欧佩克与油价之间的“默契”已大不如40年前。
冻产协议告吹后,在欧佩克放任生产的状态下,4月布伦特价格同比增长了21.5%, 4月28日收于48美元/桶,为7个月来最高。40年前,欧佩克在成立不到20年时间里取代了“七姐妹”,掌控了世界石油供应源头,掀起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市场的潮涨潮落。两次石油危机,可谓波斯湾打一个喷嚏,整个西方都感冒。
然而,面对2014年以来油价节节走低,依旧是世界最重要石油输出组织的欧佩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欧佩克力气不够了,还是油价本身变重了?“后欧佩克时代”,油价的权柄交给了何人?
数据来源:《2015年欧佩克年度数据简报》
油价低迷
欧佩克影响力缘何日渐式微
讨论影响油价的因素,得从石油的属性说起。在20世纪早期,作为自然资源,石油的价格简单地由墨西哥湾基准价加上运费来标定。而随着石油的商品、政治、金融等属性出现,油市远不是标价所能决定的了。
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石油的根本属性是商品属性。石油生产和需求扩大,资源和市场不均衡分布使石油贸易规模增长。成本不再是定价唯一因素,供需变化影响越来越突出。20世纪50年代欧佩克打破西方公司一体化,使供应和需求形成两个阵营。
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凭借世界70%储量和超过一半的出口量,垄断了石油供应。然而,之后石油供应阵营越来越向多元竞争演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俄罗斯、北海、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力量的出现,欧佩克的垄断被打破。近年来,随着北极、深海、非常规、替代能源的兴起,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勉强维持在40%。2013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非欧佩克力量贡献了世界原油产量增长的一半。无论是欧佩克内部分歧加深,还是非欧佩克外部崛起,供应多元化竞争化将是不可逆趋势。
石油需求阵营的力量也发生了变化,并对油价有反向冲击力。需求因素主要与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及节能技术等因素相关。20世纪70年代主要消费国提高国内石油税率,约束消费,有效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1974年,国际能源署(IEA)成立,主要消费国加强石油储备、节能降耗等合作减少石油需求,从而影响油价,增强话语权。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3个月里油价从每桶14美元飙升到40美元。IEA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有效稳定了市场情绪。
今天,非经合组织(OECD)国家消费增量已经超过OECD国家,将是未来石油消费的主要市场。亚太、非洲、拉美的发展对石油需求还将保持强劲增长。同时,欧佩克产量已到上限,未来石油增量主要依靠非欧佩克来实现。可见,传统的供需结构正在变化,欧佩克不可能再一家独大。多元供需博弈的格局下,影响力式微不可避免。
地缘政治、金融等因素凸显
油市话语权体系多元演进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化,围绕石油资源及运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逐渐激烈,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石油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这使得石油在商品属性之外还具有了政治属性。
在国家之间的博弈中,石油往往被当作经济工具和战略武器来威慑、制裁他国,来实现政治、经济利益。政治因素之所以会对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是因为特定时期内某些社会政治事件作用于供需关系,并且形成市场恐慌的心理预期。尤其是与中东地区相关的政治事件,往往会引起国际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
例如上个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两伊战争、90年代海湾战争,以及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这些重大政治事件无一不是由石油引起的,对国际油价甚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涉及产油国的战争中,国际油价往往表现出“战前暴涨,战争爆发后暴跌”的特点。不过,随着近年来中东在全球供应地位的下降,该地区突发政治事件对油价影响也趋弱。一旦区域紧张氛围消散,石油价格就会回归合理区间。
20世纪末,随着油价变动愈来愈频繁和剧烈,金融工具崭露头角,市场参与者对借助金融工具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大量国际金融资本通过石油衍生金融产品参与到石油市场中,使得石油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
期货市场是预期的供需之间进行的交易,期货聚集了对现实石油各种供求信息的判断,其价格更透明、竞争更充分。从1984年到2004年纽交所石油期货增长了30倍,以其价格市场发现功能,逐渐取代了组织或国家行政价格主导市场定价的局面。
然而,期货市场受到国家政策、重大事件、地缘政治、投机者预期等各种信息的影响,这使得油价短期剧烈波动更加频繁。有时在投机者的炒作下,油价甚至会脱离供需基本面。有研究显示,2004年至2008年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有1/3以上可以由期货市场投机来解释;而其他众多因素,如原油品质变化、剩余产能减少、库存变化等,只贡献了不到2/3的变动。
此外,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计价货币中的垄断地位也增强了石油的金融属性。美元币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油国和消费国的购买力,还会引起投机资金在货币市场与石油等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大规模流动,影响石油期货价格的变动。美元的表现已成为油价波动的风向标。
可以说,石油的金融属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现货市场供需双方在油价上的话语权,而让更多影响因素通过金融市场与油价关联起来,“一家独大”的话语权被进一步分解。
除了供求、政治、金融三大因素外,影响油价的因素还包括原油库存、投机预期、技术进步、气候状况、经济结构、各国政策、替代能源发展等。油价呈现出长期走势和短期波动叠加,传统供需与新兴因素交织,国家、集团意志与市场自由主体博弈,产供贸需各个链条环节相互制衡影响,价格升降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原因和数目日益庞大的各种市场参与者。
因此,如今的油价已从垄断集团的单方面定价变成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金融市场定价,油价话语权不断地被分解稀释,油价“受力”更加均衡。
多元竞争格局
中国如何提升油市话语权
这种群雄逐鹿的格局,给后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和话语权博弈的机会。
目前,石油消费中心东移、生产中心西移,在世界供需“两带三中心”格局中,消费市场越来越集中于亚太地区,中国消费大国地位更加突出。鉴于此,我国提升自身石油话语权面临难得的机遇。
当前供需新形势有利于我国发挥需求市场的优势,用市场换资源。通过加强石油外交,我国可以打造利益共同体和相互制衡的能源安全链,通过油气合作增强石油进口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原油进口成本。
提升话语权,创新思路是前提。从过去埋头生产的模式,转变到更积极地投身到国际原油期货贸易中。这一转变需要我国改革市场流通体制,激发国内石油公司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积极性。通过构建石油金融支持体系,将帮助我国推出一个权威性的、涵盖全国乃至东北亚国家的区域性油气期货市场。
此外,从国际定价中心成功经验看,配套体制机制建设同样重要。目前,我国还有待加快“石油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石油储备法律、管理、资金运行等体制仍需完善,同时做好市场信用积累和建设,完善获取油价话语权的软硬件条件。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