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司实现利润108.11亿元,按照目前企业发展态势,2016年利润有望再创新高。”这则来自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以下简称“镇海炼化”)的消息,赢得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的盛赞:“镇海炼化是央企提质增效的行业标杆。”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低油价的叠加挑战,作为利润超百亿的央企标杆,镇海炼化是如何“炼”成的?镇海炼化总经理张玉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三个关键词:调结构、降成本、提效率。
调结构:既做“加法”也做“减法”
数据显示,2015年,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6%。国资委领导慨叹:“2015年是金融危机以来央企稳增长形势最严峻、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一年。”于是,“调整结构,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2016年中国央企发展的头号任务。
而来自镇海炼化的数据则显示,2015年,这家公司实现利润108.11亿元,不仅刷新了2013年创造的71.3亿元的中国炼化企业利润纪录,而且实现了炼化企业年创利超百亿的历史性突破,连续6年保持炼油利润、化工利润、总利润三个第一。谈及取得这一业绩的原因,张玉明首推“结构调整”。
“所谓调整结构,就是要有取有舍,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张玉明说,就企业而言,调整结构主要体现在对重大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衡量“取舍”和“加减”的尺度和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与利润增长空间。
对于央企来说,往往是上项目容易减项目难,做大容易做强做优难。但张玉明告诉记者,地处宁波的镇海炼化深受“浙商文化”的浸淫,有着强烈的市场化发展意识,在多年项目投资决策中,做加法“加”得迅速果断,做减法“减”得坚决彻底。
据介绍,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后,为进一步提高乙烯工程的竞争力,2011年策划了乙烯新一轮挖潜改造方案。作为下游配套装置,公司曾考虑新建一套42万吨/年乙二醇装置。但通过进一步调研国内及世界范围气体原料制乙二醇生产格局的变化,发现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乙二醇的路线效益预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比较而言,通过拓展乙烯单体供应下游优势企业、对聚乙烯装置进行适当扩能提高操作弹性则更具竞争优势。因此,2014年,镇海炼化主动向总部申请放弃了42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从近年来的市场情况来看,新增乙烯产能生产聚乙烯具有更好的效益,公司只需较少的投资,便可使聚乙烯装置负荷增加10%,装置的存量资产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6年7月6日16时,随着一声声镐头机的轰鸣,镇海炼化化肥尿素装置造粒塔本体被拆除。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装置的大化肥装置1980年9月破土兴建,是国内第一套以渣油为原料的合成氨装置。1994年,尿素产量61.45万吨,曾创我国大化肥装置年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1998年,尿素产量再创新纪录,达到68.2万吨。大化肥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今天,随着镇海炼化调结构步伐的加快,大化肥项目装置成为历史。这标志着镇海炼化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我们站在市场供给主体的高度,围绕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的活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张玉明如是说。
降成本:既抱“西瓜”也捡“芝麻”
“如果说瞄准市场调整结构,是镇海炼化快速发展的基础,那么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张玉明告诉记者,在镇海炼化,成本是创效的“命根子”,降成本就是增效益。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会算账、算细账”,既抱“西瓜”,也捡“芝麻”。
原油是炼化企业最大宗物资,占总成本95%以上。每桶油价格浮动一美元,对效益的影响就是十几亿元。同时,原油也是炼化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如果品种不对路,不仅会增加炼油的难度,还会影响下游化工装置的生产,反映到效益上是几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浮动。张玉明说:“原油是我们始终抱紧不放的‘大西瓜’。”
“我们是生产企业而不是贸易企业,坚持稳定的库存不折腾、坚持把握节奏、稳健采购,不投机,不冒险,不去赌,既防止了因行情踏空带来的经营风险,又为快速消化原油成本打下了基础。”张玉明表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2015年年初就盈利,成为全年唯一一家所有月份都盈利的大型炼化企业,就得益于此。”
据了解,为了追求全流程成本最低和资源价值最大,镇海炼化将原油采购的重点转向“两个匹配”:与每个装置的设计条件匹配,与市场变化下的产品需求匹配,从而使每一种资源都向着高利用、高增值的路线流动。
数据显示,因为“会算账、勤算账”,镇海炼化全年原油成本比中石化总部平均水平约低104元/吨;全年乙烯原料成本低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平均水平近200元/吨,节约原料成本6.6亿元以上。
“相对于动不动就是价值几亿元、十几亿元的原油来说,一台车、一吨水、一度电甚至一张纸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但在炼化人看来,小‘芝麻’也能聚成大效益。”镇海炼化分公司党委书记顾跃光介绍说,“以公务用车为例,我们一直坚持集中管理,公司班子成员和各处室、运行部用车都由公司办公室统一安排,信息化流程审批。全公司公务用车加起来只有59台,仅配23名驾驶员,少买一台车、少配一名司机,一年减支就是20多万元。”
据顾跃光介绍,镇海炼化在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中,制定了全员“捡芝麻”管理体系,养成了“人人算账、算细账”的工作习惯。这些最终都体现在经营效益上,企业现吨油完全费用、吨化工产品完全费用,分别为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平均水平的48%和62%。
提效率:“以最少人管理最大企业”
据了解,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层级较多,是目前许多央企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国务院主导推进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镇海炼化采访了解到,这家央企2015年人均创效达189万元,人均贡献利税607万元。
始建于1975年的镇海炼化,是一家已有40余年发展历史的老企业,如此之高的人均创效是如何做到的呢?
“早在2007年,镇海炼化就提出了‘用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炼化企业’这一发展理念。”张玉明说,公司由此出发,创新制订了项目发展、管理变革、人力资源“三位一体”发展规划,历任公司领导秉承“功成不必在我任内”的思维,多年来稳步推进这一规划。
据张玉明介绍,公司在1996年时,职工人数为10100余人。“十一五”期间,公司建成乙烯工程,规模翻番,但人员已减少到了6335人。截至目前,人员进一步减到5658人。
“用工数量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人员素质高、作风状态好、管理效率高,才能做到用工数量少这一结果。”顾跃光告诉记者,减员,我们的工作标准不降,对基层的工作要求不降。如今在镇海炼化,虽然没有二级机关,虽然职工人数减少,但工作质量却有保证,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事事争第一、样样争先进”已经融入每一个干部职工的血液里。
据测算,镇海炼化创业41年,净资产增长了47倍。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承担油品保供任务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外,这家企业年年盈利,至2016年7月底已累计实现利税超过2248亿元,是最初国家投入的近480倍。
目前,拥有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的镇海炼化,是国内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竞争力最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盈利能力长期居中国石化炼化板块之首。国际著名评估机构所罗门公司绩效评估报告显示,镇海炼化炼油装置的竞争力长期居亚太地区炼厂第一组群,乙烯裂解装置绩效则位列全球第一组群。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