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播不停:

中美能源对话:公用事业监管与清洁能源政策  |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油价在50美元/桶的水平将使页岩油产量增加  |   印官员呼吁靠甲烷以解决印度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现象  |   蓟县进一步抓好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工作   |   煤炭石油:港口库存低位 荐5股  |   核电——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  |   石油大国达成协议希望再度渺茫  |    英媒:中国“茶壶”炼油厂复苏 加剧柴油产量过剩  |   坦桑石油发展公司:石油天然气开采将实现零死亡  |   台湾石油勘探史(一):大清国的逗比经营  |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后临储时代 玉米期货成“定海神针”

来源:     责编:     发布时间:2016-09-20

2016年,是玉米产业里程碑式的一年。

由于玉米市场近年来供大于求的形势,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对玉米临储政策进行了调整,依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两大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被认为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

日前,在由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玉米产业大会”上,有业内人士表示,玉米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按照价格规律运行的市场,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将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应充分发挥玉米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导玉米现货市场发展。

收储制度改革利于发挥市场作用

在我国,玉米已取代水稻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在养殖业、饲料工业及深加工行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能源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在开发价值,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不过,让很多业内人士未曾想到的是,以前对“仓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追求,如今却演变成一个棘手的问题——怎样去库存。

2008年,国家开始实施玉米临储政策,此后我国玉米产量逐年稳定增长。数据显示,2008年—2015年,国内玉米产量由1.66亿吨增长至2.25亿吨,增长35.5%;播种面积由4.48亿亩增长至5.72亿亩,增长27.6%。不过,2016年,国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预计为5.47亿亩,同比下降2500万亩;总产量预计为2.19亿吨,尽管比2015年下降558万吨,但仍为历史第二高产量。

放眼全球,尽管巴西等地区由于气候原因出现减产,但中美两个玉米“大户”丰收,必将奠定全球玉米丰产的格局,全球的玉米库存量将进一步增加。回看国内,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截至7月末,我国玉米库存达到2.6亿吨,接近粮食总库存的一半,这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库存就占到近90%。这种“堰塞湖”式的库存量将给国内玉米市场带来巨大的下行压力。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高达250元左右,按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就高达650亿元。因此,促改革、去库存形势依然严峻。

鉴于此,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正式推出。其三个核心要求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一方面,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另一方面,综合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分析预测部处长李喜贵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中的作用,引导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二是有利于发挥主产区玉米资源优势,降低加工企业生产成本,扩大玉米加工转化和下游产品消费需求;三是有利于减少玉米进口,促进国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四是对生产者实行相对固定的定额补贴,有利于从长远上保护粮农利益。

除此之外,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价格的影响非常深远。李喜贵认为,从供求周期和长期价格走势看,2014年属于近年来国内玉米价格的最高点,随后几年将进入下行通道,库存“堰塞湖”下泄会对粮食价格带来较大冲击力。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情况下,国内玉米价格主要依靠市场形成,价格下跌预期强烈,价格波动幅度将加大。综合分析供求关系、玉米种植成本、企业加工效益、国内外价差等情况,改革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期货工具助企业规避风险

今年是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比较复杂,加上多年来形成的政策惯性和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收储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恢复市场定价在粮食价格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要想市场定价,价格就必须由市场形成;要想形成市场,就要有足够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市场主体都习惯围绕临储组织购销,国库里有的是粮,自己都不再收粮,所以首先应该激活市场收购主体,这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

随着玉米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玉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将会得到更好体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也将成为趋势。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大幅提高,这为期货市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国内外都是增产态势,玉米价格下行仍然是大趋势。”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今年9月份以来华北产区玉米价格连续下跌,尤以山东地区跌势最为明显,速度最快,其价格一周内已累计回落40元/吨—80元/吨。展望后市,随着新玉米逐渐增加,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也开始陆续恢复,但受制于终端消费偏弱以及生猪存栏仍处于恢复阶段,玉米整体需求上升幅度或有限。在新季玉米大量上市以及政策粮源持续释放的双重供应压力之下,华北玉米供大于求格局短期难以改变,玉米价格跌势基调确立。同时,华北玉米价格率先下跌或预示国内玉米价格下跌通道已经开启,后期重点关注玉米及深加工相关补贴政策对新季玉米价格的影响。

李喜贵表示,在此情况下,期货套保避险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玉米期货将成为相关产业中企业经营的必备工具,玉米期货市场将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此外,国内外两个市场将逐步形成互动机制,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中国是玉米最大生产和消费大国,不可能长期独立于国际市场,只要价格由市场决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将很快接轨,形成互动机制,实现资源互补。“玉米市场将逐步发展成为按照价格规律运行的市场,发挥价格调节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将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应充分发挥玉米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导玉米现货市场发展。”

此次临储政策改革,也使得市场套保需求增加。据了解,新机制实施以来,我国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交投活跃、交易规模达到历史新高。目前参与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交易的生产、贸易、加工、饲料养殖等大型企业超过50家,参与玉米交易的饲料企业生产规模占到全国的15%以上,参与玉米淀粉交易的淀粉企业生产规模占到全国的70%左右;一些玉米企业已开始使用期货点价方式开展现货贸易活动,玉米期货市场功能充分发挥。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何新天表示:“在玉米‘后临储时代’,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利用好期货等衍生品发现价格、管理风险,更好维持生产稳定发展、市场平稳运行和农民持续增收。”

衍生品创新亮点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期货创新之一的“保险+期货”,也被写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其中,玉米是首批试点品种。而在2015年,保监会已正式批准玉米和鸡蛋的目标价格保险。

在美国,保险与期货相结合的模式已发展70余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其农业保险种类涵盖150多种农作物。相比之下,我国“保险+期货”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

何新天表示,在改革精神指引下,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中央财政拨付第一批补贴资金,辽宁省玉米价格“保险+期货”创新试点也使7个大型农业合作社受益。

除了“保险+期货”,玉米现货企业也在逐渐创新,利用玉米衍生品助力自身发展。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借用场外期权进一步优化套保策略,制定符合企业及产品特点的个性化产品。对于“初学者”,企业初期可以成为期权的使用者,后期随着运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成为期权的提供者。例如,当饲料企业希望能以保护价或更低价格采购原材料时,可以买入看涨期权。如C1701盘面价格在1434元/吨时,希望三个月后以不高于1477元/吨的价格采购,需支出相应的保价费用。三个月后,以1477元/吨为基准,如果价格上涨至1600元/吨,可获得123元/吨价格补偿;如果价格下跌,可按市场价采购。

业内人士还表示,在传统的大宗商品库存风险管理中,企业管理者运用较多的是期货,如今场外衍生品的出现对传统套保模式也是有益补充,受到较多实体企业青睐,通过场外期权,企业在保值的同时获得增值机会。但当前场外衍生品期权也面临着价格成本偏高、市场活跃度较低等制约因素。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场外期权模式愈发成熟、市场参与增多,将被更多企业所接受,尤其“保险+期货”模式推广后,将与场外期权一道形成衍生品利用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玉米期权的推出亦有必要性,场内期权有利于为场外做市商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其有渠道对冲风险,降低权利金。 

石油壹号网
http://weibo.com/oilone/
本期调查 热词 中 油价涨跌 油价|消

大猜想!中石油、宝钢、五矿15家央企最近频频动作什么逻辑?&nbs


0人
0人

大猜想!中石油、宝钢、五矿15家央企最近频频动作什么逻辑? [全文]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