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辽宁7户省属国有企业在沈阳产权交易所面向全社会征集战略投资者,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至此,千呼万唤的东北新一轮国企改革再度发力,助推新一轮东北振兴。
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占据东北经济“半壁江山”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重中之重。近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共同发起,联合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四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破题发力:东北全面振兴的新体制与新机制——2016东北振兴论坛”举行,130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就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关键之一
分化——这是今年以来东北三省经济运行的关键词。上半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6.7%和5.7%。从数据来看,辽宁省经济下行压力最大;吉林省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态势,GDP增速追平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经济仍处于爬坡阶段,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正在逐步回升。
其中,吉林和黑龙江的经济主要得益于传统优势产业的上扬;而辽宁经济遭遇“低谷”,主要是受投资下滑和工业下行的双重影响。
“东北振兴面临新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副司长杨荫凯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当前东北经济增速相对偏低,困难较大,仍处于缓慢筑底回升过程之中。分化现象直观反映出东北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但这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间体制机制和结构性差异的正常表现和必然结果。
“这就决定了,东北不会以整个区域‘齐步走’的方式完成振兴转型,而更可能以雁阵形式实现突围,这对准确把握好工作节奏次序,制定实施好更加精准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改革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杨荫凯说。
分析东北三省经济成分不难发现,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重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以辽宁为例,其国有经济比重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800多户,资产超过2万亿。
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东北传统“国字号”“原字号”“初字号”产品丧失原有优势,而新的动能尚未接续,以致经济转型踯躅不前,拖累整体经济发展。
“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是牵动影响东北转型改革的关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振兴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东北国有经济占比偏高,国企改革与整个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尤其在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国企改革若不率先破题,全面振兴可能无从谈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傅成玉认为,人们对东北国企改革尚缺乏统一认识,目前也相对缺乏真正落地的改革成果,改革红利迟迟不能得到释放。
从做强做大到做优做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和127项重大项目。
在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快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工作任务,包括制定和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在东北地区改组组建一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在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和分工激励工作等。
这与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一脉相承。《若干意见》将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作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了改革目标与路线图。
总体来看,在经济整体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东北经济真正回暖仍需时日。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一轮东北振兴,“四个着力”是核心要义。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在获得政策面支持的同时,面对国企改革的“硬骨头”,既要“下猛药”,又要调整思路,针对东北国企特殊性分类施策,做活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指出,东北国企改革关键是做活做专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做活,就是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使资本能够动起来;做专,就是在需要国有资本发挥作用的各个领域,提高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做优,就是按照国家战略目标的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全面提升效率;做大,把以上几项做到位了,国有资本的规模就会不断壮大。
傅成玉也认为,东北推动国企改革,应围绕做强做优展开,把做强做优和企业内部经营市场化机制改革结合在一起,才能增加国企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提出,东北国企占比已经很高,振兴东北不应再提“做大国企”。国企改革攻坚的关键在于,要改变对国企“肿而美”的传统错误观念,加强国企“瘦身健体”,增强国企活力。
腾挪发展空间,人才助推振兴
国企改革,并非为改革而改革。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国企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整体经济转型升级,而且将为民营经济腾挪发展空间,并有利于提升内生动力,培育市场新动能。
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要实现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为不同资本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消除国企资源利用“特权”,分企施策、分类监管、分步推进国企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资源配置向国有企业倾斜,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很难实现优胜劣汰。这种情况不改变,意味着资源将会继续流向效率相对较低的领域,资源配置结构将会进一步“劣化”。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表示,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不仅离不开国有经济的振兴,而且也离不开民营经济、民营资本的振兴,“两个振兴加在一起,才可能支撑东北振兴。”他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应放宽市场准入,消除“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为国企、民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国企、民企携手并进。
“当前,既要看到东北地区民营资本投资下降、比例偏低的问题,又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包括国企改革、处理好政府市场关系等,这些都是民营资本进入东北的前提性条件。”迟福林建议,要创造多种形式,比如投资基金、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鼓励社会资本多进来。
必须注意的是,在东北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不发达的同时,人口外流也在加剧。对此,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谢地认为,在此背景下,“要像当年支持国有经济和支持外资发展那样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经济进入“新经济”领域,并着力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
杨荫凯指出,下一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尽快回稳向好,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推动《若干意见》落地见效为主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针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精准发力。
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施东北地区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坚持分企施策,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优化投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制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等等。
经济转型升级离不开企业自主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推动,然而,从东北地区的就业现状看,劳动力市场的存量问题和增量问题都难以得到妥当解决。缺乏有效的人才供给,东北的经济转型也就缺失了必要的内部供血,振兴东北将因此更加困难重重。
职业发展平台企业智联招聘CEO郭盛对东北地区的人才外流情况进行了分析。智联统计数据显示,从全国不同地区的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来看,东北地区的就业机会最少,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最低。
更严重的问题是,劳动力外流和隐性失业两大困境并存。“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区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留住人才,年轻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去其他地区寻找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在去产能的政策背景下,有大量员工正面临隐性失业风险。”郭盛分析说。
郭盛建议进行人力资源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培养出符合东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市场人才,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进行更好匹配,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东北,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新闻链接
辽宁:推进混合所有制,拟出售7户国企股权
中国经济导报讯记者张晓哲从辽宁·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获悉,辽宁省政府决定向省内外战略投资者首批出售交投集团、水资源集团、辽宁能源集团、辽渔集团、抚矿集团、沈煤集团和铁法能源等7户企业的国有股权。
题为《辽宁省属7户国有企业股权转让推介》的公告称,出售上述7户企业的国有股权,是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公告在推介中表示,这些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具有强大的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投资兴业的最佳选择。
公告强调,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国有资产收益全民共享,是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