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生态观察
敦煌,世界文化圣地。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东有莫高窟,西有石油城”的美誉。 “石油城”——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科研教育培训轮休基地,矗立在敦煌七里镇。
七里镇,有一处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全国绿化委赞誉为“塞外戈壁改造自然面貌的又一面旗帜”的防护林。
这道备受关注的防护林,是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守护林、健身林、休闲林”,是青海石油人用心血浇注的“绿色长廊”。有道是,林廊伴路风光好,曲径通幽行人多。
固守大漠不言悔心中有绿春常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驼铃声声,汇聚祖国天南海北人,唤醒柴达木亘古荒原。青海石油人,在柴达木盆地南征北战,先后建立茫崖、冷湖、大柴旦、花土沟、格尔木等石油基地。祈盼雨露、渴望绿色是青海石油人共同心愿。在柴达木石油文学的园地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关于树、关于草、关于绿色的感人故事。
“爱情林”,讲述了冷湖五号油矿材料库的那一小片树林的往事;“我们的试验田”,抒发了对冷湖四号学校大门口的那一片杨柳婆娑、麦穗摇曳场景的怀念;“北山上的那棵树”,述说的是花土沟油田北山作业区的一小块绿地。一棵小白杨在职工们的百般呵护下,顽强生长,扎根高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守望百里油区,传递绿色希望……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青海石油人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勤于工作,乐于生活,在寸草不生的大漠深处,心系绿色,憧憬明天。伴随着生产基地的逐步扩大与迁移,青海石油人竭尽全力,将星星点点的“绿色希望”,用心播撒……
尽管盆地油气生产基地“绿色”不成格局,树难以成行、草难于成丛,但有了树、有了草,也就走出了一条路,一条“心中有绿春常在”的希望之路!
古城挥汗树成林蜿蜒绿色风景线
如果说,青海石油人曾经的植树种草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青海油田在敦煌七里镇建立基地之后,月上柳梢,梦想成真,绿化植树规模呈现出夺目的“燎原之势”。不忘初心的惜绿情结,与履行社会责任的敢于担当,给青海油田绿化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青海油田敦煌基地的大规模绿化,发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盛延续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建设防护林带”与“干群义务植树”的开春绿化“重头戏”年年隆重登场,年年热火朝天。
每年开春,建设敦煌石油基地防护林带的义务劳动大军,扛锹拿镐,浩浩荡荡。在义务劳动的工地,有身穿工衣的油田各级领导、有退休职工、有学生家属,还有工作在敦煌基地各单位的职工……
建设防护林,绿化美名扬。经过30多年的汗撒荒原,如今,敦煌基地在蒸发量是降水量62倍的干旱戈壁上,绿化覆盖率接近40%,建成了长达12.16千米、占地面积45公顷的环城防护林带。
敦煌基地防护林之美在于绿色冲天,蜿蜒壮观,而整个防护林带的绝美幽深之处当属北防护林带的林间小路。
走进北防护林带林间小路,只见两旁盈尺粗壮的钻天白杨携手榆槐和沙枣树,向上合拢弯曲,树梢摩挲。春夏到来,恰似一条望不断尽头的绿色走廊。走进这里,街市的喧闹隔绝了,人们的心情疏朗了。踏行林间小路,四季的风景如影伴行,您可以感觉到春天嫩芽的绽放,酷暑炎热的退却,金秋树叶的斑驳,冬日暖阳的开怀。北防护林带的林间小路早已成为油城人休闲散步、锻炼健身的好去处,也是品读青海石油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面窗口。
离退休管理处职工张丽在散文《小路》中惬意地写道:“我轻快地走在这林中的小路上,树木投下的阴影被我留在了身后。张开双臂,闭上双眼,轻松呼吸,静静聆听……”
情注防护林,行走林间路。风吹叶动,渠水和声,吟唱着青海石油人改造自然的“协奏曲”。
情注林带升级版华灯映照同心路
敦煌基地防护林带成就了林间小路,而林间小路多年来的付出也使她日渐憔悴,显得力不从心。油城居民有了反映——林间小路有些狭窄、夜间散步没有照明、周边相应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5年夏末秋初,一场防护林带升级改造以及相关设施配套的民心工程开工了。油城居民翘首以待,渴盼防护林带青春常驻,容颜添彩。
此次防护林带配套改造工程,共新修拓宽林带间小路约1.6千米;新安装路灯近240个,对整条林带实现了全覆盖。还增设了垃圾投放箱;新建了英东广场,在退休院旁、南林带十字和昆仑路西头建立了4处休闲景点。其中,英东广场设计面积7270平方米,木栈道、健身器械、石雕、花池、停车位等一应俱全;在英东广场和南北林带还新建了三处公厕。
敦煌基地防护林带升级改造工程,完善了“林带走廊”的健身、景观、休闲功能,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了油城居民的健身休闲需求。
社区管理中心职工王庆平是“敦煌爱跑团”的组织者之一,提起防护林带,他感触颇深:“我们‘敦煌爱跑团’有20多人,日常训练的场地就在这里,我们每天坚持绕林带跑两圈。现在的防护林带路面宽了,路灯有了,环卫工人还定时清扫、洒水,所以我们又增加了夜跑训练这项内容。”
“我退休后在河南老家住过,也在西宁住过,但我还是喜欢住在咱们敦煌基地。防护林带空气好、环境好,早晚在这里锻炼的人特别多。现在我每天都到这条小路上散步锻炼。”今年82岁的退休老人郭庆信笑呵呵地说。
这条承载青海石油人健康和欢乐的林间小路,多少年来,敞开温暖的怀抱,绽放出灿烂的笑靥,喜迎朝阳,送别晚霞。她听到过年轻夫妻畅谈美好生活的意愿,看到过退休职工赞叹油田发展的喜悦,同时,也听到过、看到过青海油田人脚踏实地的心声与豪迈。
生态故事
群加:一座天然氧吧
记者从省会西宁南行百余公里,便进入巍巍拉脊山中,在群山深处珍藏着一处自然风光奇特秀美,被誉为“高原绿色明珠”的地方,这就是湟中县群加国家森林公园,地处西宁市、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与黄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总面积11266公顷。
秋日雨中,走进群加国家森林公园,烟笼雾罩,溪流潺潺,空气清新,俨然一座天然氧吧。雨过天晴,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层峦叠嶂,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态万千。山间白云缭绕于绿色草甸和原始林海,公园宛如世外桃源般静谧、安逸。
作为西宁市乃至青海省重要的生态屏障,群加国家森林公园景色诱人,雄、奇、险、幽融为一体,春夏秋冬景色各异。
“这座公园是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馈赠,保护好它是我们每一个群加人的责任。”望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群加藏族乡党委副书记格来求松说。
森林景观是群加森林公园的母体景观,也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形成由下而上一次更迭的杨树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原始针叶林——高山灌木林——高寒草甸——高山寒漠草甸植被类型。
“景观多样,颜色丰富,对于我们摄影爱好者来说,这儿真是一块儿宝地。”壮美的景色“谋杀”无数菲林,世界旅游摄影协会会员建新深深陶醉于这里的美景中。
森林公园不仅风光秀丽,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冬虫夏草、党参、柴胡、大黄等,是重要的藏药保护基地。
“我们从小就知道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不让随便砍树、采药,更不能污染溪流。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的学生每年都有两个月来我们这儿实习。因为林子里野生药材多,所以村民也得到启发,开始种植中藏药材,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村里的经济。”地处森林公园核心地带的下圈村党支部书记曹学顺说。
除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森林环境还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野生动物资源达200多种,主要有白唇鹿、梅花鹿、马鹿、岩羊、麝、狐狸、蓝马鸡等。目前建有100公顷的鹿场,有梅花鹿、马鹿、白唇鹿等150多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美好的明天,在保护中开发森林资源,就能把生态环境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这对村民来说是最大的福祉。”对于村子未来的发展,曹学顺心里明白,“来的人多了,也能带动农家院的发展、土特产品的销售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贫困村来说,我们就更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种一棵树就跟养个孩子一样”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以克土地区为代表的沙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人工造林的沙棘生长良好,区内的沙蒿、西藏沙棘、金露梅等天然植物逐步恢复,青海湖北岸防沙治沙治理已初具规模,有效遏制了沙漠东移的趋势,保障了沙区生产、生活安全,确保了青藏铁路和国道315线畅通运行,同时对湖滨湿地和国家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栖息地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说起这些年海晏县防沙治沙取得的效果,海晏县林业站站长马文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2009年调到海晏县他一直从事防沙治沙工作。在他看来,这项工作从来就不是个短期就能有所收获的,每一个治沙人都是沙漠里的守望者。
“三十年前,每天早上起来推开帐篷门,门前落了厚厚一层沙子,一刮风,漫天黄沙,眼睛都睁不开。”生活在甘子河乡达玉日秀村的尖木错,对儿时门前成堆的黄沙记忆犹新。
海晏县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6753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4.7%,从1980年开始全面开展沙漠化防治工作。
30多年来海晏县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法,在丘间洼地利用营养土坨栽植沙棘技术措施和人工设置沙障加植苗造林技术,在风沙干旱区走出了一条成活率高、见效快的治沙造林新模式。
在马文虎的带领下,我们行至克土沙区,望着眼前成片的树林,马文虎异常高兴:“你看!以前,这里几乎没有植被,现在成了绿洲了。现在克土地区2666.67公顷的沙地,已经彻底治理。”
进到沙区后没走多久,便看到了青藏铁路,一列列车呼啸而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克土沙区附近的青藏铁路,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那时候一到10月份,漫天的黄沙经常把铁路埋了,直到九十年代,这里再也不用每到秋季,就得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清除铁道上的沙子了。”
穿行在一片樟子松林里,马文虎停在了一棵枯黄的松树旁抚摸着干枯的枝干,“这里的每棵树苗成活下来很不容易,从选种到栽种,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种一棵树苗就跟养一个孩子一样。有时候因为天气,或者人为的原因,有些树苗没有成活,看到这些树,这心里很不舒服。”马文虎的说话声中夹着一丝低沉。
每年3月到5月,林业站的人都得要跟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施工队进到沙地工作。每到这个时候,有孩子的女同志,就把孩子托付给亲戚,然后一行人每天早上七时,背上水壶,带些咸菜、大饼到沙地。身为其中一员的杨芳说:“晚上我们女同志还能回去,男同志一般都是直接睡在临时搭的帐篷里。”
在治沙的路上,一路走来,有着艰辛,也有收获。2012年海晏县林业局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2012年至2013年先后有2人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3年4月,海晏县被增设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