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业内人士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不高兴了,要骂我是“石油业的叛徒”了。各位看官特别是石油业的人士先别生气,容我慢慢道来。
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OPEC)改变市场竞争策略,近期成员国会议终于达成近八年以来的首个限产协议;加上美俄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矛盾加剧,俄罗斯决心联手沙特以稳定原油市场供应。受以上两大因素影响,WTI和Brent油价双双突破50美元的“心理大关”,直逼55美元,全球持续低迷的石油市场似乎有好转的迹象。但长期来看,各类影响油价起伏的重要因素中,依然找不出一个足以支撑油价持续走高的驱动因素。55美元/桶左右的价格到底好不好?在鄙人看来,55美元/桶的价格属于“适度偏低”水平,并非石油企业和各利益攸关方不可承受的价格。鄙人坚持以为,适度偏低油价是对全球石油产业的拯救。
我们知道,现代石油工业自1859年诞生以来,很快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即“较低成本的勘探和开采+相对稳定的供应+相对安全的运销渠道+相对便捷的销售终端+相对适中的价格”,其中勘探、开采及相关的管理费用决定了石油公司的综合成本(也称完全成本),石油价格高低决定了石油公司的利润空间的薄厚。而石油价格系全球性的标价(标杆价格),这是石油公司们所决定不了的,它们只能以更低的成本、更稳定的供应、更安全的运销渠道和更到位的销售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因此,当石油价格下降乃至跌至一个“超低”水平时,石油公司唯有通过优化、调整和创新,来改进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人才,把成本降下来、把服务提上去,以取得比新能源品种更为经济、更为安全和便捷的竞争优势(爱基,净值,资讯)。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度偏油价于石油行业和石油公司而言,长期而言,肯定是好事。当然,油价不能长期低于石油公司的平均综合生产成本,否则,就违背了企业投入产出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上述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还是成本因素。低油价面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全球性石油生产商(如跨国石油公司)还是石油生产国的本地生产商(如国家石油公司),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桶油完全成本”降下来,否则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桶油完全成本即生产一桶油的直接生产成本和间接社会成本之和。
后者主要涵盖管理(包括员工工资福利等)成本、运输和销售成本和财务(包括支付的银行利息等)成本三个方面。探究全球不同的生产区,其桶油完全成本构成是大不相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中东、中亚和拉美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石油储量丰富和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其桶油生产成本很低,在中东某地地区,甚至低至5美元/桶以下;但是这些地区的综合社会成本很高,除了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外,国家的财政收入、社会福利等主要依靠石油工业,此类地区桶油完全成本构成中,80%左右为社会成本,而生产成本只约占20%。
二是北美、澳大利亚等发达地区和高度市场化、拥有良好基础设施的地区和周边海域(如墨西哥湾),此类地区的桶油直接生产成本很高,一些非常规石油产地的生产成本甚至高达40美元/桶左右;但由于少了大量社会包袱,市场化条件下交易成本显著下降,再加上体制机制的优势,此类地区的社会成本很低,其桶油完全成本构成正好与上一类地区想反。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初一些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宣称,只要油价在40美元以上,他们就能够大规模恢复生产。
三是类似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它们一方面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另一方面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石油公司特别是国有石油企业的社会包袱依然很沉重,此类地区的桶油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基本各占一半。
知道了桶油成本构成和不同地区不同的成本结构后,我们自然就能找到在适度偏低油价下,拯救各地区石油产业的办法。
对于中东等第一类地区,拯救该地区石油产业的办法在于有效降低桶油社会成本。沙特前段时期出台了2030年愿景规划,将减少对石油产业的依赖;政府高级官员降薪20%;大幅削减民众福利等社会支出;改组石油工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将综合社会成本降下来,力求使本地石油生产商能够能够盈利,使本国石油工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对于北美等第二类地区,道理很简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改进生产运营方式,将直接生产成本降下来。成本每降低1%,意味着多增加1%的盈利空间。否则更低成本的新能源将蓬勃发展。
对于中国等第三类地区,面临着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重任务和压力。一方面,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有效降低石油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企业改革和管理创新力度,必须有效控减巨大的社会包袱,以有效降低社会成本。唯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成功拯救本地区的石油产业。而且可以想象,如果油价依然维持80美元或100美元以上,那么无论哪类地区,采取以上变革应对措施的动力将严重不足,拯救石油产业将是一句空话。
曾几何时,“高油价掩盖了一切”。高油价让石油公司们春风得意,总感觉“形势一片大好”,失去了企业本应有的敏锐意识和危机意识,对市场、对技术、对人力资源面临的潜在挑战和风险不能够及时识别和应对,而当低油价冬天真正来临时,当潮水快速退去时,才发现自己一直在“裸奔”“裸泳”。
最后,鄙人想重申的是,其实,近20年来,“供需平衡、略有宽松”一直是全球油气供需市场的主要特点,石油从来没有真正短缺过。在一切回归理性、市场宽松的心理预期持续不变、需求侧毫无起色等条件制约下,油价在50美元左右小幅震荡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共识,这个时期可能持续3年,甚至5年,甚至更长。既然这样,与其“守株待兔”“靠天吃饭”,眼巴巴盼着油价涨起来,还不如“眼睛向内”,大力推动石油产业的管理、科技和人才创新,重塑石油产业新的商业模式,砥砺前行,心无旁骛做企业,发掘低油价下石油企业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的途径,唯有如此,这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得到维持,石油人的腰杆子才能挺直,石油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本文初载于《财新周刊》,鄙人略有调整。文中的部分理念源于中国石化(4.95 +0.00%,买入)原总经理傅成玉先生近期在中国石油(7.28 +0.00%,买入)大学(北京)的一次主旨演讲。)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