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59年,注定是不普通的一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这一年,中国发现大庆油田,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谬论;这一年,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与勘探专业,开始了我5年的大学生活。
大学时代,我每天挎着书包,穿梭在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宿舍、食堂这五点一线。整整五年时光,我在这里“学知识、强体质、探方法、炼能力、正人生、明追求。”这5年,我学会了读书的三个层次:读懂学科知识、把握学科系统、分享学科文化。还记得大学考试期间,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课本从绪论开始回忆到最后一章,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和相互关系都思考一遍,直到全部想通。考试时,我的论述题一般都答得最好,总能把全书的相关内容提炼出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答题目。系统的方法对我后来在大庆油田的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1975年,我任职于大庆油田采油六厂,喇嘛庙油田全面建设投产。1977年喇嘛庙油田产油量下降。局里认为采油六厂管理水平低,把油田管坏了。时任石油部领导提出要听采油六厂的正式汇报。我临危受命,在组内两次汇报完善之后就正式汇报。汇报了十分钟,领导说,“停!采油六厂这样大干还不能感动上帝?去把新华社、大庆日报社、大庆电台记者都叫来,看看,采油六厂这样大干为什么不能感动上帝?!”至此,汇报大获成功。现在想来,我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一个汇报,是因为我的心中早已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油藏工程系统。把握系统在我今后建立油气勘探工程、企业工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把我从科长送到了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的位置。
母校给了我知识,培养了我的思想,塑造了我的人格。人生就像一个工程,要对它进行设计,整体把握,系统操作。这些都是我尊敬的老师们传授给我的。我始终不能忘记,罗蛰潭老师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座,为我们树立了知识阐述的榜样;我始终不能忘记,叶乃鹰老师对知识融会贯通、烂熟于心的风范,为我们树立掌握知识的标准;我始终不能忘记,赵霞飞老师拖着满身的浮肿,却仍然精力充沛地带着我们复查每一个观测点,其展示出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成为我们对待各项工作的榜样;我始终不能忘记,当陈光英老师看到我上课不太记笔记后对我像母亲一样的关爱和叮嘱,成为我们处理同事关系的典范。正是这些在教学中自然展示出来的言传身教,铸就了我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社会所必备的体能、技能和智能的基石。现在,我很快就要80岁了,静心回味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他们真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