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谈经济是否开始复苏,首先得看看本轮危机的根源是否得到了解决,本质的问题开始得到解决,那么真正的复苏才有可能;如果本质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那么形势暂时的好转也是正常的现象。那我现在看看,本轮危机的根源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又或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了呢?
由于很多读者并没有系统的看过我这个不入流的草根的观点,我再简单的重复一遍我从07年以来一直在强调的本轮危机本质的基本观点:本轮危机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贫富分化加剧,导致购买力不足所引发的危机。全球的普遍性是商品中资本价格、资源价格比例过高,劳动力和经营收益过低,税收无法有效完成二次分配功能,所导致的商品流通无法持续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特殊性是商品中资本价格、资源价格比例过高,税收二次分配功能颠倒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二者略有区别,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相同,就是购买力不足所导致的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对照前一段危机爆发的原因来看看2012年,导致国内危机的一系列问题是否开始得到解决:目前资本的价格是否下降了呢?我们看到2012年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而房租、商铺的租金却开始了开始飞速的上涨。市场利率居高不下,银行利润虽然增速减缓但仍然是暴利行业。由此可见商品中资本的价格所占比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下降;资源的价格我们看看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看看电价、水价、油价,也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仍然是居高不下;那么我们的税收是否实现了二次分配社会财富的功能呢?必须承认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人口就医的压力,这个举措的确在化解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上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投入的资金和产生的作用对老百姓收入水平的影响仍只是杯水车薪。而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财政一毛不拔,在社会上引起的不安,远远抵消了新农合所带来的正能量;国家的收入分配改革根本就没有打算从税收中拿出财富来分配给民众,而是迫使企业将其利润更多的分配给劳动者,也就是说劳动力价格和实体企业经营收益过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用企业利润补贴劳动力价格,只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搞死了企业难道就能让劳动力的价格在商品中的比例得到提升吗?这岂不是一件很滑稽的闹剧?
劳动者收入占商品价格的比例是否合理,决定了消费能否持续进行;而实体企业的利润决定了社会投资能否持续;目前这两块都难以持续,唯一能够苟延残喘的自然只剩下了政府投资在继续独力支撑经济的增长,恰恰是这个政府投资,却在继续制造贫富分化和积蓄债务风险。现在,问题很清楚了,导致危机的根源丝毫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危机会凭空消失吗?不要什么高深的道理,请大家用脚丫子想想就该明白了。算了,我还是把话说明白些吧,很多人的脑子真的还不如脚指头:我的意思是,只要理论上国内的这场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这场危机就一定不会消失,无论发生什么现象,不管经济数据有多好,市场有多红火,我们都不要去考虑复苏,不要畏惧,不要被现实蒙住了眼睛,要坚信逻辑的正确性,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陷入大衰退,在经济数据每次出现好转的时候都要勇于做空。
量化宽松是否能够缓解危机我前面所说的发生危机的原理,只是在货币没有增加的前提下,资本、资源、税收、劳动、经营在商品中的配比失调,导致商品循环无法持续所产生的危机。那么如果在这个循环中凭空注入资金,能否缓解危机乃至彻底化解危机呢?
我们想起了近年来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
话说有个小镇,个个债台高筑,一天来了一个旅客,这个旅客停完车,进旅馆打算住宿,于是放柜台上1000元押金,就上楼挑房间,旅馆老板拿起这1000元过街还给肉店的1000元肉的欠款,肉店老板拿到1000元于是拿去还养猪店的猪的欠款,猪店的老板拿着1000还给生产猪饲料的原料款,原料款的老板拿着1000元的钱还给嫖妓小姐的欠款,小姐又拿着这1000去还旅店老板的住房费。旅店老板拿到这小姐的1000元顺间,旅客刚好从楼上没看中房间下来。于是又把这1000还给旅客。旅客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却帮所有人的欠债都还清了,而他却没有支付一分钱。
这个故事看似解释了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性:大家都负债累累,导致商品的流通无法持续,那么此时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面注入一笔资金,买入正在下跌的资产,随着资产价格的企稳回升,大家的资产就从负债又变成了正资产,这样大家又可以向银行贷款用来消费了,商品的流通和循环又得以持续进行。等到商品的流通重新进入正常状态后,美联储再收回注入的货币,这样总的看起来和那个小镇的故事一样,美联储并没有增加货币的发行,但却成功挽救了一场债务导致的危机。
那么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和这个故事有什么区别呢?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能否缓解危机,挽救美国经济呢?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和这个故事的最大区别是:故事中小镇里的每个人虽然都负债,但是他们同样拥有债权,注入资金自然能够盘活整盘棋。而现实的状况则是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多数人处于负债的状态,刺激政策没有改变贫富分化的实质,仅仅是注入资金,虽然可以暂时刺激消费,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在他们增加消费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负债;另一方面少数人聚敛财富的速度并没有减缓。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供市场所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动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累积、延缓了。其后遗症是由于实体投资并不能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导致大量的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资本和原材料市场中四处流窜,一方面流入其他国家推高别国的通胀,另一方面推高原材料的价格,随时可能引发美国国内的通胀。
这些现象已经在量化宽松的过程中得到了验证:比如在量化宽松政策的初期,资金并没有充分流入实体经济,这些消息在美国国内也曾经报道过;美国股市在危机中不断创出新高;美元流入其他国家推高别国的通胀,推高资源价格,这些也有目共睹;美国为了压制通胀,甚至一度施加政治压力要求沙特增产石油,以图压制油价的上涨,避免量化宽松政策的彻底失败。这些后遗症实际上已经显露出来,美国国内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美联储将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目标定为失业率下降至6.5%或者通胀率上升至2%。失业率下降至6.5%意味着量化宽松政策达成目标所以要退出,而通胀率上升至2%意味着这一政策的失败,美国也将被迫退出(很多人只一味关注美国的失业率指标,而忽视了通胀率上升美国也将退出量化宽松这个因素,是非常危险的)。由此可见,美国国内对量化宽松政策的利弊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既然理论上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美国为什么还要坚持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呢?这问题我们还得再讲另外一个故事:有A和B在林间散步,突然他们发现一只狗熊向他们袭来,A拔腿就跑,B就问他:“你干嘛要跑啊,我们怎么可能跑得过狗熊呢?”A边跑边回答说:“我虽然跑不过狗熊,但我必须跑赢你。”
我们可以把美国假设为A,中国假设为B,虽然他们跑不过经济危机这只大狗熊,但只要跑赢中国就可以转嫁灾难,这才是美国坚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美国、欧洲、日本竞相贬值自己的货币,引起世界恐慌的根源。
至于美国如何通过量化宽松来实现转嫁危机,中国接下来将要面对何种局面,我在后面会详细分析,目前我现将这个问题搁置,先说一说,中国经济是否存在主动性的货币超发这个问题。
中国是否存在主动性的货币超发近些年来国内发生了剧烈的通胀,以至于有人说,国家是打算通过增发货币,用一个新泡沫来消化前面的那个泡沫。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合理,而且大家也都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了持续的通胀乃至滞胀,M2数据也在支撑着这一观点。一切一切的事实似乎都在无可辩驳的验证着这一观点,经济学家们也在不断的谴责政府的滥发货币。以至于我只要稍稍的质疑这个问题,就会有人愤怒的指责我是五毛,或者说我缺乏常识。但是,我坚持认为眼见不能为实,片面的看待数据仍然或犯下致命的错误,我们一定需要逻辑思维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幸运,近期已经慢慢开始听见理性的声音出来了,已经开始有人认为中国接下来将遇到通缩,只可惜都是一些简单的论断,高明点的,就用阴谋论来解释这些现象,我想,有必要把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用每个人都能够听懂的语言来表达清楚。
国家有没有主动性的增发货币,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知道广义人民币M2的主要产生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美元的流入,另外一条是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
外汇储备是我们国家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途径,截止2012年底,我们国家的基础货币有25万亿,其中因为美元流入导致我们国家被迫发行的基础货币达到20多万亿,也就是说我们的基础货币有80%以上,是外汇的流入所制造出来的,外汇的流入决定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实际上并不能掌握基础货币的发行权。
而后基础货币通过银行的放贷,将25万亿的基础货币放大到了97万亿的规模。整个过程是这样的,银行将25万亿的基础货币扣除20%的存款准备金,剩下的钱拿出去放贷,放出去一次,我们的货币就增加了20万亿,此时我们的广义货币总量M2就是45万亿。因为现在的钱总是在银行间流动,剩下这20万亿的钱回流银行后,其中的80%再次被贷出去,于是社会上的钱又增加了16万亿,M2就达到了61万亿。以此类推,经过几轮的乘数作用,2012年我国的货币总量达到了97万亿的规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钱被银行贷出去的频率,也就是货币乘数是M2产生的主要途径。这个途径主要是受经济活跃度的影响,经济活跃,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乘数就增加,市场上的货币就增加;经济萧条,贷款需求减少,货币乘数减少,市场上的货币就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央行在大方向上也不能决定广义货币的数量。
经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们国内的天量货币,并不是央行制造出来的,而是外汇的流入和活跃的经济制造出来的,社会上所传说的国家通过滥发货币来制造通胀的指责是不靠谱的。
美国的阳谋再回到我们前面那个问题,为什么说美国的量化宽松虽然不可以跑得过熊,但可以转嫁危机呢?很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他们认为美国、欧洲、日本多印钱,钱印多了自然就会贬值,那么他们的产品就会便宜,其竞争力就会增强,我们的出口就会遇到困境,自然他们就把危机转嫁给了我们。按照这个推论,买美元就是错误的,因为它会不断贬值啊。
为什么我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呢?这个观点忽略了一个问题,美国的量化宽松和那个小镇的故事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注意到,那个来住宿的旅客最终并没有在这个小镇上花钱,量化宽松的一整个过程也一样,美元最终是没有多印的,也就是说美元最终不会因为“货币多印了”而导致贬值。但在量化宽松的过程中间,美元的确是“多印了”而出现了贬值,为什么美国要这样的折腾,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变得很有意思了,值得我们去研究。
我们前面说道,贫富分化的危机导致市场购买力的缺失,量化宽松的资金不会进入实体经济,这是美国政府的心腹大患,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将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但进行的同时又不能让美国陷入严重的通胀,不能让美元的地位实质性受损,这又该如何来操作呢?
我们知道,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但又的确释放了大量资金,最终导致了资金向以中国为代表的这些新兴经济体国家流动(为了方便,后面均简称中国),并最终导致了这些国家陷入通胀。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了这一点,因为美元的流入,是导致我们基础货币的增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们要清楚一点,因为美国量化宽松的时效性是有限的,这些资金在有限的时间内流入中国,肯定不是因为中国未来有发展的潜力而投资中国,而是短暂的避险和炒作的需要。
那么,因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而流入中国的资金规模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中国外汇储备的变化: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为1.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赚取和投资流入中国的美元为1.5万亿。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突然增长到了3.3万亿美元,虽然接下去经历了6个月的流出,到2012年8月重新开始流入,到2012年底再度突破3.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期间,3年多的时间内,流入中国的美元高达1.8万亿,超过了前面30年流入的美元的总和。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08年后中国为什么会发生了剧烈的通胀。
这么大的资金规模的流入,对中国所造成的通胀,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这个后果就是:在中国劳动效率、劳动力价值没有得到提升的前提下,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倒逼劳动力价格的快速上涨,令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彻底丧失,最终迫使进入中国的产业资本向美国回流。我们必须明确意识到:产业资本要流入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目的---为了赚钱。或者这个国家有广阔的不断上升的内需市场;或者这个国家具备强大的对外竞争力,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其一,产业资本才会流入投资,当这两个条件丧失,产业资本就将流出。
以前我的文章中已经多次强调了,由于贫富分化严重,目前国内的市场正处于不断降级的状态,地沟油、毒奶粉等伪劣产品的出现,正是购买力衰退市场降级带动产业降级的典型案例。市场虽大,但消费等级却在不断下滑,这种情况下不和政府勾结、不搞伪劣产品,投资中国想盈利是很艰难的了,外资唯有选择退出,大型外资超市退出中国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内需不行,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又是何种状态呢?一个国家产品的对外竞争力是很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比如土地、资源成本、交通物流运输、劳动力成本、科技教育程度、税收、环境保护、社会稳定性等等,其中仅仅社会稳定性里面又有法制化程度、政策的延续性、外交、民族等等因素不胜枚举。我们对比美国,这些因素里我们具有哪些优势?除了劳动力成本和保护环境成本比美国低,其他的只怕我们一样也没有。所以社会普遍认为我们国家是靠牺牲廉价劳动力和破坏环境获得的出口竞争优势。现在我们要好好反省下,目前还具有这两项优势吗?
关于环境成本,说实话容易犯众怒,所以我只能简单说两句,野蛮愚昧的管理方式和社会舆论导致了国内企业的综合环境成本和成效不成比例。而今天听说我们的专家还在两会公然叫嚣要执行严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真是令人笑掉大牙,做不到的东西制定出来,结果只有弄虚作假,增加社会的腐败成本,对环境却没有任何益处。PX项目的难以落地,以及近期爆发的一系列环保事件表明,企业在中国投资想节省环保费用是不现实的,由于政策的随意性和社会的动荡,这方面不可预见的风险成本甚至要高于发达国家了。
关键我们还是说说劳动力成本。很多人总认为我们的工资比美国低,所以我们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其实在全球化的市场下这个观点是狭隘的。我们看劳动力的价格是高了还是低了,必须从劳动力所创造的财富和劳动力的价格比来进行对比,一个创造了1万块钱的财富,拿2000块钱的工资,和一个创造了10万块钱的财富,拿了1万块钱的工资的人对比,谁的工资高?虽然前一个人拿的工资的绝对值低,但因为他创造的财富更少,对聘请这个人的企业来说,他拿的工资实际上是高于第二个人的,这个企业的对外竞争力就不具备优势,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是否还有优势,这个问题乍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富士康开始迁往美国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很遗憾,我这几天想破了头,也没办法拿出具体的量化数据来对比中美劳动力价格的高低,以及两国劳动力价格的平衡点,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低工资不等于低劳动力价格)当劳动力成本这最后一道防线失守,这意味着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开始彻底瓦解。
那么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是何时丧失的?真正拐点在哪儿呢?我在《中国经济大洗牌》一书中已经提到,2009年中国出口的一般贸易项开始出现逆差,我们可以把一般贸易项出现逆差作为中国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拐点。
投机资金的流入,加速推高中国人的生存成本,进而推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中国产业竞争力,迫使产业资本回流美国,这就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真正图谋所在。1.8万亿资金的流入为的是最后把原来几十年投入中国的1.5万亿资金赶回美国去,当然也包括近3年流入中国的1.8万亿。不但如此,人家还想着最好能把中国自己的资金再吸引一部分回美国去,前几天第一财经报道了对美国费城市长的采访,我一听就明白了,费城市长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没有什么阴谋,就是纯粹的阳谋,人家就是来做广告拉中国的资金去费城投资的。所以,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否成功,人家死盯着就业报告,道理就在这里,产业资本回流,就业上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就初步达到了。
但量化宽松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说了美国是要把这些资金以及实体企业带回去的。这时候还得使出两招,一招软一招硬。先说硬招,那就是亚太的军事战略,在中国周边制造热点,什么钓鱼岛、黄岩岛,总之是越热闹越好,中国不是感觉自己很牛逼吗,喜欢到处和人家吵架,最好擦枪走火,打起来,企业在你那儿呆不住那就得跑。再来说软招,软招还得回到我们前面那个小镇的故事。那个旅客最后并没有住宿,走了,多出来的钱又还给了那个旅客。同样,一旦发现资本开始回流,就业数据好转,美联储就能够确定,美国的综合竞争力已经超过中国了(其实我前面试图量化竞争力指标是很蠢的想法,人家美联储都没办法量化,只能通过就业率来观察美国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我又怎么可能做到量化呢?)此时美国的软招才开始真正启动,那就是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美联储收回多放出来的这部分美元,自然大家就会发现,美元其实并没有多印,还是美元最保值,而且美国的综合竞争力最强企业投资可以获利,此时投资以及投机资金涌入美国自然可期,美国就可以真正借此实现跑不赢熊却可以跑赢中国的目的。(所以在美国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前买入美元是正确的)
至此,某些人肯定会觉得我说话越来越不靠谱,费了这么大的劲难道仅仅是为了企业回迁到美国这么一件小事?在我们国人的眼里,所谓大事必须是什么以遏制中国、全球霸权为目的的这一类大题材,这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无意反驳。在我眼里,其实什么货币战争、军事介入亚太、节能减排,说得天花乱坠,我觉得这些都说的太玄,事情没有那些人说的那么复杂,一切的一切仅仅是为了逼迫实体企业回流美国。这时候有些人就更不理解了,搞了半天不就是要我们投资嘛,早说嘛,何必如此费劲的弯弯绕呢?我们早就不想要那些实体企业了,什么PX项目、太子纸业、血汗工厂等等等等,我们早就想把他们统统赶走了,我们要做高科技,要做金融,要做节能减排,多好啊,键盘一敲,财源滚滚,既环保又轻松。这怎么说呢,这样解释好了,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手捧金饭碗,碗里装着剩菜的乞丐,你能不能开出个高价直接向那个乞丐买他的金饭碗呢?就算他傻,也肯定不卖的。你得拿一个漂亮的碗,在碗里装上一些剩饭,然后装作对他碗里的剩菜感兴趣的样子,要求和他交换。他拿着金饭碗讨饭,说明他一定不知道自己碗的价值,他图你的碗便会用他的碗和菜与你交换,表面上你和他之间交换的是饭和菜,实际上双方要的是对方的那个碗。解释清楚一些就是,美国和中国表面争的是货币,这相当于饭和菜,实际上中国想要美国的资源、高科技、金融、环保理念,这就是那只漂亮的碗,美国想要的是实体企业、要的是劳动的机会,就是乞丐手上拿着的那只金碗。
这时候一些比较聪明的朋友就会问了:如果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得逞,美元回流,那么中国必然发生大规模通缩,资源价格下跌、劳动力价格下跌、人民币贬值,届时中国的竞争力不就回来了,美国岂不是白折腾了么。如何避免资金再回流中国呢?这个问题必须回顾这些年的历史。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发达国家是很开心的,他们认为地球上将出现一个庞大的市场,可惜事与愿违,这个世界上非但没有出现一个庞大的市场,反倒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疯狂敛财的工厂,恶性竞争和快速的贫富分化,终于引爆了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普通民众的失业,这让美国把肠子都悔青了。我在《中国经济大洗牌》一书中对这个局面曾作出了一个判断:要摆脱本轮经济危机只有两个途径,或者中国能够通过变革将掠夺的财富归还给民众拉动内需还世界一个市场,拯救全球经济;或者纠正当年将中国纳入WTO的错误,建设防火墙将中国这个祸害隔绝在地球村之外,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对美国来说,等待中国主动做出改变并不现实,所以吸引回资金后主动将中国推出地球村去是最现实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在亚太开始推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我认为这是防火墙的第一步。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