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句“油建苦,钻井累,最苦最累作业队”的直观写照,使许多人对修井作业避而远之;现如今,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作业大队新生代石油修井人正以其进取精神和干劲,前进在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效益提升的时代征程中——
修井夺油的血脉传承
90后班组在风雪中进行抢修。 |
事业传承到最艰苦的一线
具有几十年修井作业光荣历史的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作业大队,演绎着艰辛与自强的“双重奏”一路走来。面对修井作业苦脏累险工作状况,许多人对修井作业退避三舍。新来的大学毕业生留不住,队伍不稳定,许多人中途脱离了修井一线。
艰辛面前自有强者。于1980年开始修井作业、被称为“修井三老”的陈宗华、李春彬、吴凤林,用行动诠释了对修井作业工作的热爱。如他们一样的石油后代,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将人生的坐标定格在修井创效、夺油上产的事业中。
修井上产有用人需求,一批批来自二、三线的转岗职工、大学毕业生、复员兵等加入修井行列,其中就有许多石油后代。“时代与观念”的双重嬗变,引导新生代石油人追随着父辈的脚步,接过责任,续写修井故事。
观念的转变、形象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职业传承”到“事业传承”,也不是下定决心就能完成的。为了让新生代石油人坚定迈出“勇敢面对”的第一步,每当有转岗工人来报到,这个大队党总支都要上好“团队文化和队伍形势宣讲”第一课;每年“八一”请来复员军人家属举办“军旗飘扬、建功一线”观摩交流会;每个季度评选“十大安全岗位明星”,由家属和本人同台领奖;评选表彰“学习型员工”“转岗员工好典型”,激发了员工主动学习、拼搏向上的正能量。
在作业大队,有包容、有鼓励、有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帮助。在作业大队,定规矩、明制度,让新生代修井人答好人生的每道答题。一系列“双向互动、共享尊荣”的举措推进了修井脉动,坚定了执着修井的追梦脚步。
安守军和安龙父子俩同场竞技。 |
使命传承当尖兵舍我其谁
在作业大队,常常能看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动人情景:“油二代”蒋玉柱与“油三代”蒋帅、李长明与李伟、安守军与安龙,3对父子,相互学习、同场竞技;作业14队贺纪怀与作业15队贺纪念,1对兄弟,各为其队、一较高低;李春彬与周锦平,翁婿2人,结缘修井、为了事业相互较量着。这种血脉传承、“石油精神”传承,让一代代修井人找准了职业定位:抢第一、冲在前、解难题、争当油气上产先行军!
油田开采技术的变革带来了开发上的革命,也给修井技术的适应性跟进不断提出新课题、新考验,加之修井行业本身的装备、设施、井控、工具等日臻完善,新生代修井人正在以超越前人的勇气走上前台、争当排头兵。
当比父辈更有文化、有思想的新生代修井人加入作业队伍后,他们见证了油田发展的不易、修井事业的变迁,明白了传承“石油精神”的责任所系、动力所在、目标所牵。他们远离繁华,远离安逸,从期待中走来。他们敬重修井本职而捍卫职业尊严,并努力为之正名、为之添彩、为之自豪!
修井作业没有迷茫的一代。在风霜雨雪中,在酷暑严寒里,在人迹罕至的远郊,在万家灯火的假日,在可控不压井作业、带压作业、自动化修井等研发、推广的现场,到处可见新生代修井人与事业相伴的身影,用心血与汗水勾画了“夺油上产、舍我其谁”的画卷。
学习、锻炼、提升,淬炼了新生代修井人,他们对新工艺技术的接受力、创新未来的续航力,正在成为发展修井事业、重塑石油形象当之无愧的“绩优股”!
“油二代”班组凝心聚力保上产。 |
精神传承捍卫职业尊严
这支161人的新生代修井队伍,在修井创效的主责、主业、主阵地上,正书写由青丝到华发的激情岁月和奋斗历程。他们深知,虽然环境在变化、条件在改善,但是艰苦野外的行业特点没有变,夺油上产的价值需求没有变,作业大队始终是修井创效、夺油上产的第一梯队和进攻性力量。他们“拿业绩说话”,用青春和汗水为油而生,为荣誉而战。
他们不断刷新着工作业绩,在这个队有34人获得厂级、油田公司级荣誉称号,有18人在厂级、油田公司级技术大赛中摘得金、银、铜牌。90后修井人刘悦,2012年毕业,第二年就获兴隆台工程技术处作业工大赛第1名,次年又获油田公司技能大赛银牌。2015年毕业的作业8队技术员齐霁,短时间内就在本厂第六届技术大赛中勇夺“安全管理”第1名。盛铭、钟治国、李东、曹宁等一批辽河油田技术标兵、技术能手,更是为新生代石油修井人带头交出了由平凡到不凡的人生答卷。(通讯员 邵俊令 李丹凤)
记者点评:
面对苦脏累险的职业环境以及社会上一些偏颇的认知,新生代修井人接续着一代代前辈的精气神,以其特有的淳朴、执着、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走出困惑,保持坚强,奉献忠诚,创造价值。他们所实践的,是“我与企业同创业、共发展”,在打造“幸福作业”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中,描绘出向上、向善、向优的人生轨迹;他们所追求的,是担当起事业传承、价值传承、使命传承的生动诠释和形象注脚,当好“石油精神”的薪火传人。
像铁人那样,为油奉献
一代代大庆石油人工作生活在这片热土上,追逐着“石油梦”,传承着“铁人魂”,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石油会战优良传统也在一代代大庆石油人身上发扬光大,激励着一代代大庆石油人为油拼搏、为油奉献。
记者在采油六厂作业区块采访试采三队304班场地工刘旭。 |
脚踏实地,当个好工人
11月4日上午,大庆喇嘛甸油田喇9-斜PS2108井场十分忙碌。刚上班一年的试采大队试采三队304班作业工刘旭满脸是汗,摘下安全帽说:“我已经适应了,也喜欢这项工作了。”刘旭的表情带着真诚,“其实,我的想法比刚参加工作时改变了许多。”刚到试采作业队时,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站井口站得腿酸,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心里很不甘,更觉得迷茫和困惑,也有了要放弃的念头。
这时,同样在大庆试油试采分公司工作的刘旭的爸爸——刘江宏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一天晚饭后,拉起刘旭的手说:“儿子,让你吃苦了。可你吃的这点苦跟我、跟你爷爷相比那就不叫苦了。那时油田开发条件差,饭送到井场就凉了,冬天穿的棉衣不一会儿就冻透了,洗井时身上喷的都是泥水。可不干行吗?不干,就拿不下大油田,不干,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摆正心态,趁年轻多吃些苦,多锻炼才行。”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话,刘江宏没少对儿子讲。刘旭也渐渐理解了父辈,更加踏实地工作。“爸爸总对我说,要干得好,首要沉下心,否则干什么都不会有成绩。”刘旭讲起前些天父亲的事很是佩服。射孔服务楼暖气试压漏水,刘江宏联系维修人员进行抢修,连夜到单位带领员工掏水,忙到半夜1时多。回家后,妈妈有些埋怨有些心疼,刘江宏说:“这是我的责任,必须这样做!”
在井队工作一年多,刘旭感悟了很多,明白了很多,做事更踏实了。“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干好。”
坚定信念,为国多奉献
在大庆油田,有这样一家祖孙三代石油人。爷爷是20世纪50年代参加过抗美援朝、60年代参加过石油会战、7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妈妈是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劳动模范、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孙子是新世纪的技术能手、新一代党员。
“我爷爷苗秀金,当年管的北二1-87井日产原油从只有20多吨增加到120吨,成为大庆采油三厂产量最高的功勋井。在厂里举办的首次技术座谈会上,爷爷被评为“地下分析能手”,还上台做了单井分析发言和注水井管理经验介绍。”苗占礼每当讲起爷爷的事,都如数家珍。
老党员苗秀金处处做表率、当先锋,一直没有离开过基层、离开过一线。“爷爷退休后,每年都要到工作过的井、站去看看,心里才觉得踏实。爷爷教育孩子,要干好本职,永远跟党走。”这给后代影响很大。
苗占礼说起曾任北十九联合站党支部书记的妈妈韩秀莲,同样自豪。“成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在工作中吃苦耐劳,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在油田87次岗检中,妈妈带领员工一起奋战,污水站名列全油田同行业第一,她也得了‘铁姑娘’的雅号。”在爷爷、妈妈的影响带动下,苗占礼也成为一名党员。作为“油三代”,苗占礼也像爷爷、妈妈一样去工作、去奉献,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近年来,苗占礼荣获黑龙江省技术大赛采油组优秀选手称号、厂技术大赛二等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老一代石油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特别是对党的坚定信念,珍惜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更坚定了我为油奉献的决心。”(记者 张云普)
记者点评:
50多年前,为早日夺取石油大会战的胜利,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人在大庆油田安了家。若干年后,他们的后代长大成人,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走上了父辈的道路。
与这座油田血脉相连、情缘相牵,他们格外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岗位,更珍视一代代石油人用汗水、心血凝炼而成的“石油精神”,他们用最真实的力量,续写着精彩的石油故事。
接棒“麻袋毛”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骨干企业,几代吉林石化人用坚定的信念,不仅把吉化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而且让吉化“四种精神”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吉化人攻坚克难、奋勇前行。
分析员工在极端天气增加取样频次,以确保产品质量。 |
“小时候,作为老吉化人的父亲,经常给我讲‘麻袋毛精神’创始人李云山用收集的麻袋毛等边角废料换回4辆解放牌大卡车的故事。从此,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老一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使我成为吉林石化新时期‘麻袋毛’精神的代表人物,和吉化人一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10月20日,吉林石化染料厂员工刘玉对记者这样说。
染料厂党委书记戴宝霖说:“在吉化‘四种精神’中,‘麻袋毛精神’经过几代吉化人传承,点点滴滴求节约已经成为流淌在血液的基因。”
苯酚车间设备主任吴玉峰的父母都是吉化人。从小,高高的塔林、纵横的管线,都给刘玉峰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每次路过化工厂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气息。父亲是机械专业出身,每次解了难题、修好了设备,回家都讲给吴玉峰听,尤其是每次为企业节省了多少钱,更让吴玉峰向往。为此,吴玉峰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吉化一名设备技术人员。
吴玉峰在践行“麻袋毛精神”上,把目光投向深挖设备运行能力、节约检修资金,成为新时期的传承人。
苯酚丙酮装置脱丙烷塔顶冷凝器受物料腐蚀易渗漏,经过多次改造后,效果仍不理想。吴玉峰对设备不同材质使用周期进行详细分析,碳钢使用周期为半年,316L材质周期为一年半,而且只要发生一次渗漏,便会频繁出现漏点。于是,吴玉峰在冷凝器内进行挂片试验,提出更换双相钢材质的建议。更新后,设备使用周期实现了成倍延长。至今,装置已连续4年未发生泄漏问题。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局部停车检修一次,创效117万元。
企业发展离不开这些艰苦朴素而又爱岗敬业的员工。父辈把青春献给了企业,如今他们的后代也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抛洒热血。
记者点评:作为新中国化工工业的长子,吉林石化在60年的辉煌历程中,精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四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砥砺前行,一步步见证着企业从弱到强的辉煌。其中,“麻袋毛精神”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爱岗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吉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后来人”,我们有理由为继承这笔弥足珍贵的“资产”感到光荣、骄傲。
父亲是座山
在中国石油管道建设大军中,有不少父子齐上阵,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人生——
刘超是管道局六公司的一名员工。在他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是他的榜样,更是他需要超越的一座山。
刘超的父亲是油建公司一名技术员,在刘超小的时候,好奇的他就跟着父亲穿梭于各个施工点。或蹲着或跪着施工的焊工叔叔、认真组对焊口的管工叔叔,以及父亲一丝不苟研究图纸的画面和总是被汗水湿透的后背,深深地印在刘超的脑海里。
如今,刘超长大了,也光荣地成为一名管道技术人员。无论刮风下雨,刘超都跟随师傅奔波在各个油区,师傅总是笑着说:“咱们是油区的‘保姆’,在为油区保驾护航。”但是,天天装井口、焊管线、补漏洞……千篇一律的工作,让刘超感到枯燥乏味,对所谓的“保驾护航”也不以为然起来。
直到2014年10月30日,为了能在一天内完成南三站天然气干燥器移位工程,刘超和同事早上6时多就来到了单位。深秋的黎明还透着几分寒意,在准备材料时,刘超听到老师傅说,这次的工程路远、活重,最快晚上9时能结束就不错了。
当晚8时10分,经过一天的奋战,南三站终于进入收尾阶段。此时,南三站的值班人员传来消息:采油一厂27-22井井喷了,急需抢险。队长听闻,经过简单的商议之后,决定留下3名老师傅继续坚守南三站,其他人员收拾东西,火速开拔井喷现场。
接近27-22井时,大家就能听到那里传来的呜呜声,看见路旁扭曲变形的油管。进入井场后,油气味越来越浓。在井口旁,刘超感觉到大地都在微微颤动,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面,一扫以往对工作枯燥乏味的认知,心揪得紧紧的。灯光下,人头攒动,声音嘈杂。队长听过现场指挥的介绍后,按照来时制定的预案分配工作,刘超和同事各司其职,投入到抢险中。
这是一口高产新井,大量的原油混合着泥浆从井口汩汩流出,油砂飞溅。大家争分夺秒,争取早点将井口与场站连通,让原油流进场站的主干线,降低损失。当封井器关闭,大家迅速上前进行工艺安装。由于井下压力过高,井口必须安装35兆帕的保温套,几百斤的保温套很重,但是遍地泥泞,车运不进来,于是大家决定:就算扛也要扛进去。面对随时可能再次井喷的危险,大家镇定地组对、焊接,当保温套安装好,带压打孔、安装T接、焊接管线,剩余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一丝失误。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到凌晨1时,井喷才被制服。
在回去的路上,刘超回想着井喷时的险情,不由得后怕。但是,抢险成功的喜悦让刘超的嘴角上扬起来,这种成就感让他坚定了信念。从小到大,刘超被父亲影响了20年,20年后,刘超从父亲的手里接过了“管道人”这面旗帜,继承了父亲的“绝活儿”,继续为管道保驾护航。
记者点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子同时奋斗在管道一线,在管道局这样的人不少。在工作中、在生活上,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父子之间血脉的传承、技术的传承、精神的传承,让管道事业生生不息。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