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播不停:

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隧道贯通  |   爱国者董事长称银行申请获批   |   第11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明日开幕  |   中美能源对话:公用事业监管与清洁能源政策  |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油价在50美元/桶的水平将使页岩油产量增加  |   印官员呼吁靠甲烷以解决印度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现象  |   蓟县进一步抓好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工作   |   煤炭石油:港口库存低位 荐5股  |   核电——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  |   石油大国达成协议希望再度渺茫  |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际新闻

美国最大石油灾难被搬上银幕,却让人只记得爆炸场面

来源:     责编:     发布时间:2016-11-16

《深海浩劫》电影海报

关心时事的观众,应该对本片依据的真实事件有印象。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的外海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事故,导致11人死亡,并引发美国海域有史以来最大的原油泄漏,环境灾害难以估量。 

“深水地平线”石油泄露事故

对这一事件的调查,及善后工作,直到2015年才告一段落,可见背后涉及因素之复杂。

事故造成的生态破坏难以估量

对于这样的真实事件,选择从什么角度来演绎,并最终让观众领悟什么样的信息,是电影改编最大的看点,同时也是最大的难点。

鉴于这一事件本身的特点,电影基本上有两种改编视角:一是当灾难片拍,在还原事件过程中,表现人的反应;另一种是揭露视角,更在意挖掘事件背后的“内幕”。当然,这两种视角各元素之间,还可组合出更多偏重不同的版本。

电影中呈现的钻井平台景象

《深海浩劫》最终选择的,是以再现事件为主,前因后果都只是一笔带过。

应当说,这是最保险、最老实的一种呈现方式。

毕竟,不是每个电影人,都是迈克尔·摩尔、奥利弗·斯通那样的“刺儿头”,借电影来挖掘政治内幕、从而达到表达自身强烈见解的目的,这种方式容易得罪人不说——从二位最近几部作品表现来看——也越来越难拍好。

奥利弗·斯通拍摄的《斯诺登》

《深海浩劫》选择的改编途径,虽然风险小点,但也并不意味着“容易拍”。

事实上,本片可以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从“改编难点”入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本片到底拍得怎么样,还可以管窥将真实事件电影化的多种思路。

纽约市民上街头抗议政府对这一事件的处理

像“深水地平线”这么复杂的事件,亲历者很多,首要的难点,是选择主角。

这个主角,应该既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有很强的代入感,同时以该角色在真实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又能引领观众对事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应当说,影片以钻井平台上的电气工程师迈克·威廉姆斯为主角,是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电气工程师

他的工作职能范围,能方便地展示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的工作状态,从而为影片创造更为真实的氛围。

同时,这个角色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定位,也有助于亲近更广大的观众群。从这个角度出发,该片的选角也不错。

马克·沃尔伯格进入中年的气质,就是邻家大叔的路线;而且,相对于其他同龄男星,他的气质偏草根,扮演技术性工人阶级,很让人有认同感。

同理,科特·拉塞尔的职业生涯,也多是演反精英的角色;他比沃尔伯格,又多出一分“硬汉”或“狠角色”的气质,正好他演出的钻井平台日常运作经理,也需要这种狠厉劲儿。

科特·拉塞尔饰演的钻井平台日常运作经理

与选定、选好主角伴随的难点,是如何通过这一角色,串起作为影片主题的人与事。

比如,钻井平台是男性的天下,如果只表现主角的工作,会难以吸引女性观众。所以,必须引入家庭元素,这才有了由凯特·哈德森扮演的主角妻子的戏份。

影片开场的家庭戏份,让主角顾家好男人的形象树立起来;同时通过女儿的课堂作业,也算建立起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对应关系。

迈克与妻子、女儿

可是,影片没能将钻井平台,和后方家庭之间的这种联系保持到最后;以至于当平台事故发生后,“后方”的戏显得很牵强。

得知丈夫出事的凯特·哈德森

此外,在表现主角在事件中的作用时,电影难免夸大。毕竟,作为普通人,在真实生活中很难有那么多的英雄举动。

比如,真实事件中的迈克·威廉姆斯,在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到休息舱去救起上司。但如果不这么编的话,单凭主角有限的视角,很难串起影片开场交代过的人物关系。

马克·沃尔伯格去救人

事实上,这种纠结,在影片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在事故发生后,跳出主角视角之外、全知视角的交代,就显得很草率。

这当中包括被作为反派描绘的、英国石油公司管理层在事故中的表现,以及其他油井员工的反应,这些作为完整反映事故必不可少的元素,都交代得很模糊,有些违背“还原事件”的初衷。 

说到“还原”,虽说很多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打着那样的旗号;但要真百分百还原,是不可能的。

特别是是涉及到有责任主体、有好有坏的“人心”因素,就存在各说各话的“罗生门”效应,究竟谁说的才是真相?

电影人的选择,与其说代表事实,不如说代表某种流行的道德与价值判断。

比如在本片中,来自英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层,就被刻画成忽视安全隐患、唯利是图的反派。而在现实中,他们也是无奈的“螺丝钉”,直接命令来自更高层。

约翰·马尔科维奇被塑造成唯利是图的商人

电影出于简单的戏剧化需要,将他们塑造成了脸谱化的反派;甚至利用片尾字幕,企图让观众在心中给反派定罪。

而在现实中,对那几位高管的“过失杀人”指控,没有被法院采纳。这种为了创造“对立”而故意的“黑化”,对改编作品而言是否妥当,是很值得商议的。

两人对峙

抛开“立意”方面的因素,就事论事在影片既有框架内看的话,《深海浩劫》也有些节奏上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题材,自然不能只表现事故本身,其前后发生的事情,对理解事故、以及事故中的人物反应,也都是很重要的。

本片在前半部分,也的确花了不少时间铺垫,主要是交代以主角为核心的人物关系,以及透露出导致后来事故的安全隐患。 

有人察觉情况不对

这种铺垫是必要的,只是由于本片题材,涉及比较多的石油工业、及钻井操作术语;当镜头反复对准主角及其工友之间的互动、以及一连窜导致后来事故的检测操作时,对于钻井一无所知的普通观众而言,就显得有些冗长和无聊。

编导过于注重细节的真实,反而忽视了剧情的凝练。

工人发现石油溢出

到了表现事故引发灾难的场景,镜头表现又过于客观。

海泥喷发、油气爆炸等大场面,的确很壮观,但缺乏从主角或其他角色的心理交代,那样的大场景震撼力还是不足。

室友喷发

尤其是联系到影片结尾、镜头明示事故本身对主角有很强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在前面的实际事故场景中,难以找到对应的画面表现。因此,主角最后的表现,就略显突兀。

主角最后逃出生天

总的来说,彼得·博格还是属于那种能突出局部精彩、在架构与节奏等整体把控上缺乏想法的导演。

比如单就音效而言,本片将来蓝光可作为试音碟;不仅有油井爆炸时让整座影院颤抖的低音,音场的包围感、由爆炸导致器物乱飞的方向感,都很充足。

电影中大爆炸场景

但全片很难说很引人入胜,仅仅是用影像将事件重说了一遍,除此之外,别无野心观众也得不到任何启发,在影片出字幕时,甚至可能会有“这就完了”的困惑。

据说,编导的原意,是致敬事件的幸存者,并纪念死去的油井员工。但像这样的简单重述,并非最好的纪念。(文/红袖添饭)

石油壹号网
http://weibo.com/oilone/
本期调查 热词奥迪 巴西汽车 绿色建筑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


0人
0人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全文]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