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电力行业提质增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序幕,以“监管中间,放开两头”为主,改革的核心依然是电价改革,新一轮电改有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2016年11月27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与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主办2016年度“《中国能源报告》系列报告出版10周年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发布会,对外发布《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该系列报告是由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魏一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自2006年以来,每两年出版一卷。《中国能源报告》已出版了六卷,获得了国内外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专家学者、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能源企业的广泛赞誉。
本次发布会,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特别邀请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戴彦德研究员、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刘克雨研究员、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研究员做大会主旨报告,并对报告及相关能源问题做了评论。北京理工大学纪委书记杨志宏、科学出版社彭斌总经理为会议致辞。会议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教授主持。新华网等30家媒体代表及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发布会。
《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作为《中国能源报告》系列研究报告的第六卷,是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对“近年来中国能源市场相关重大问题”在长期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总结。面对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进一步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式、高能耗的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基于此,本报告从能源经济的视角入手,总结并提炼国际和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特点,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研究中国能源市场,梳理能源市场化演进的历程和发展。针对能源市场基本特征、能源市场监管、能源市场准入、能源市场化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重要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同时也探讨了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投资、能源市场“互联网+”等新特点和新问题。
展望未来,在新常态背景下,为进一步促进能源市场化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新一轮改革。针对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严格控制增量、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消化过剩产能;电力市场新一轮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以“监管中间,放开两头”为主,改革的核心依然是电价改革,新一轮电改将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将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供应格局,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报告》认为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可从四个方面影响能源市场,能源市场的新特点可以归纳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期望本报告的出版,能使中国能源市场的相关问题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重视,并为未来能源市场的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决策依据。
能源市场供给以煤炭为主,市场化改革需稳步推进
根据市场划分标准,市场要素包括市场主体(即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客体(用以交换的对象)和市场行为。《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从不同的能源品种入手,对能源市场中供给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讨论。《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认为:中国的能源市场供给仍然以煤为主,近年来,清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各种能源的准入门槛、市场集中度及定价情况都不尽相同。在消费环节中,工业的能源消费量最大,占总社会总能耗的70%左右。能耗量排名第二位的是生活能耗,近年来居民整体的能耗结构发生变化,城乡之间的消费结构差异也愈加明显。紧随其后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该行业的能耗增长高于同时期的社会总能耗。
同时,本《报告》对主要能源的成本核算和定价机制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出在能源成本核算方面的不足之处,也为能源的成本核算和定价指出改革方向。能源行业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范围较广,能源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稳步推进。为了中国能源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府的定位需要进一步明晰和优化,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应进一步理顺和优化。
宏观经济的新特点对能源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中等偏上水平国家行列,特别是全球经济遭遇次贷危机冲击后,中国的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在当前新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为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高能耗的经济发展方式,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这些宏观政策也在对能源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再平衡背景下,能源需求总量增速放缓、结构加速转型,能源效率提升、能源消费结构呈现低碳化和清洁化趋势。产业结构转型要求严控高碳行业增长,重视能源效率提升。《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就宏观政策各个方面对能源市场的影响进行较深入探讨。本《报告》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变化如何影响中国石油进出口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石油净出口额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对能源价格形成冲击,主要影响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因此,应充分利用利率杠杆,促进能源市场发展。财税政策可以有效支持能源市场发展。对于资源税,应采取“小步走”的渐进式方案。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得到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产能过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提高供给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本《报告》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能从四个方面影响能源市场,能源市场的新特点可归纳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能源市场风险积聚,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
建立稳定、健康的能源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能源市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会受到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和政府政策的共同影响。因此,能源市场的风险防范对于政府政策制定、企业生产者设定目标和投资者规划策略尤为重要。本《报告》主要从影响整体能源市场的三大类因素入手:首先分析宏观经济波动对能源市场的传导机制,并且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能源市场面临的不同风险;其次关注全球资本市场危机对能源市场的短期溢出效应,进而又影响到能源供需的风险;此外,由于各国能源政策变革,可能会对不同类型能源产品供需、价格造成冲击。因此,《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的作者吕鑫认为:我国应加大宏观、能源产业调控,保证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传统能源企业应继续布局新能源产业,整合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业务。
石油现货主导市场定价,原油期货体系亟待完善
为了规避国际能源价格风险,以能源为标的的各类金融衍生品相继推出,能源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能源金融是国际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成为一种能源市场新形态和新趋势。
随着交易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国市场先后推出了不同的品种合约,国际能源期货市场逐渐壮大起来。能源期货市场是目前中国能源金融市场的主体,交易品种包含石油和煤炭。原油和天然气期货的上市工作也在积极推动中。日前发布的《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的作者唐葆君认为,未来,“互联网+能源期货”发展模式将为中国能源期货的平台升级、市场扩展、争夺定价权与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鉴于中国能源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研究手段,研究分析中国能源期货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报告2016》针对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研究表明,目前燃料油与石油沥青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以现货为主导,期货市场的定价功能极为薄弱,难以为能源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规避手段。中国的石油期货体系尚不健全,远不能满足市场主体的套保需求;结算制度、准入制度与合约设计的不尽完善导致交易流动性低,市场参与度低。此外,市场监管中也存在维持市场活力与避免过度投机的两难局面。
我国跨区域贸易规模巨大,能源贸易“网络”应不断优化
目前,煤、电、油、气作为中国依赖的主要能源,总体的资源储量丰富但地域分布不均。煤炭、油、气资源整体呈北多南少的特点,电力呈“火电为主,水电辅之”的发电结构特征,资源禀赋具有集中性的分布特点;而能源需求量较大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工业发达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上的不匹配促使中国展开跨区域间的能源贸易。现阶段中国能源的贸易现状呈现以“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为主导的煤炭贸易、以“西电东送”为主导的电力贸易、以“北油南调、西油东输”为主导的石油贸易和以“西气东输”为主导的天然气贸易。《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的作者吕鑫认为:基于我国能源禀赋分布不均,区域间能源生产消费长期失衡,跨区域能源贸易规模巨大,因此,我们应不断优化能源运输空间格局,继续发展煤电一体化,同时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加快电力、天然气网络融合。同时,为促进跨区域间的能源贸易"国家加大了对交通网络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针对油气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国家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巩固中国的能源安全。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通过考察能源资源的分布禀赋及能源贸易的发展状况,从理论上对中国现阶段能源贸易仍存在的问题进行空间配置的优化,同时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大区域能源市场间的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煤炭市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市场价格波动下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煤炭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同时也保证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到2015年底,受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足和环境和碳减排约束趋紧等影响,国内煤炭行业出现了供给过剩现象,价格总体上呈波动下行趋势。《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立足于中国国情,重点分析中国煤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特征,综合评价我国煤炭供需平衡及煤炭流向图,全面考察煤炭市场经历的“完全计划、多层次计划、价格双轨制、煤炭价格机制市场化”四个阶段的定价机制与驱动因素,探讨当前煤炭行业发展在市场、环境、安全等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针对中国煤炭市场运行与建设、行业布局与规划、国际煤炭市场地位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电力市场:从寡头格局到市场化改革
从标志着我国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开端的1985年山东龙口电厂项目开工开始,30多年来,中国电力市场先后经过多轮改革,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对比发达国家电力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发展仍存在一些差距。鉴于电力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本《报告》探讨了中国电力市场从寡头格局到市场化改革的特点和影响。研究发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电力市场改革,依据本国国情选择合理的市场模式,以安全、高效、清洁为目标,以电价改革作为电力市场建设的核心,以需求侧作为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构建跨区域电力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电力市场先后经过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等多轮改革,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电力行业提质增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序幕,以“监管中间,放开两头”为主,改革的核心依然是电价改革,新一轮电改有利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中国石油行业直面挑战,稳定行业健康发展是当务之急
石油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血液。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产油国,2015年5月,我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受国际油价下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我国特殊的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制约等因素影响,我国石化行业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基于国际油价低迷与我国石化行业行政垄断的情况,本《报告》通过考察我国石油行业发展变化特征,探讨我国石油行业发展变化的特征。自2014年7月以来,油价持续低位震荡。在低油价背景下,由于中国石化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油价波动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石油市场开始呈现出分化发展的特点:勘探开发领域受到直接冲击,业绩大幅下滑;油田服务行业仍依靠存量经营,盈利增速放缓;炼油与化工行业受益于成品油地板价设立和低成本,盈利有所增长;销售行业通过改善库存管理,业绩稳定;而一体化公司(中石油与中石化)则由于各板块业务占比不同,业绩出现了一定程度分化。鉴于石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石油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石油安全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中国石油贸易规模加大,进口渠道也更加多元化,但海外投资风险较大、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不容忽视。《中国能源报告2016:能源市场研究》的作者吕鑫认为: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我国石化产业直面前所未来的挑战的背景下,当下我们首要任务是通过多种手段保证石化产业健康发展,例如加快石油期货市场建设,增大油价定价权,同时要稳步推进油源放开,深入完善油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天然气市场:市场化改革破题
“十二五”末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大幅回落。《中国能源报告2016》认为:天然气消费的主要驱动因素已经从经济增长和价格优势转向生态文明建设,但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预计2020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在2700亿立方米左右,2030年可达3900亿立方米,替代煤炭是主要发展方向。从供应角度看,中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十分丰富,非常规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都将继续快速增长,但资源过剩问题已经显现并不断加剧。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天然气价格机制不断完善,但与欧美地区成熟的“气对气竞争法”的市场化定价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天然气交易体系应该是发展的重点。当前中国天然气管网领域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并存,储运基础设施能力仍严重不足,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制约天然气管网的发展。建议从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循序渐进的角度出发,加快完善天然气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则和秩序。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