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和邦生物(603077.SH)以每股5.60元定向发行7.02亿股,募集资金39.31亿元。
此前的2015年11月7日,和邦生物曾发布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年产3000吨PAN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2016年3月4日,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通过。
上市公司认为,碳纤维项目为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募投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公司战略布局,提升盈利水平,并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为还原本次募投项目的真实盈利状况,《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面访了碳纤维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也正是在权威专家抽丝剥茧的讲解下,碳纤维产业的部分面貌终于呈现在投资者的面前。
而对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采访要求,和邦生物在回复函中表示,“我公司的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涉及商业机密和公平信息披露,根据监管部门要求,我公司不能在公开信息披露之前提供任何信息。”
权威专家讲解产业化细节
和邦生物在预案中称,上市公司于2014年10月与德国某工程公司(根据合同保密条款要求,不予披露)签订合同,该德国工程公司负责为上市公司提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领域高性能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
另外,和邦生物在2014年11月11日发布的合同公告显示,上述德国工程公司提供的是T800级别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但在权威专家看来,倘若和邦生物所产碳纤维确为T800级别,那么上市公司的碳纤维产品将很难有市场。
与此同时,预案显示,该项目拟使用募集资金24.3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3.82亿元,预计年销售收入为11.18亿元,年税后净利润为4.63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45%,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0年。
然而,权威专家认为,除去预案中所提到的装置,一个完整的碳纤维项目尚需要更多的配套工程,而近24亿元的建设投资也远超国内同类项目的平均建设投资,以设备5年折旧期来看,这个项目甚至连设备折旧都回收不了。
除此之外,预案还介绍称,和邦生物碳纤维项目建设用地为6.67万平方米,目前土地使用权证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
但是权威专家却认为,以100亩地建设3000吨碳纤维项目会显得非常拥挤,企业也会在未来丧失发展空间。
在此次访谈过程中,权威专家多次表示,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并不可信,而和邦生物也缺乏对碳纤维产业的足够调研。“国内多家上市公司以碳纤维概念做增股融资,但单纯地融资需求会对行业发展有很大的伤害”,如此现状令权威专家倍感担忧,“碳纤维盈利周期非常长,每当有企业来问我,我都会劝他们不要做这类项目。”
多家公司涉及碳纤维
经《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后发现,国内多家公司均与碳纤维项目相关,其中包括精功科技(002006.SZ)、金发科技(600143.SH)、恒神股份(832397.OC)、中简科技(A16276.SZ)、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
精功科技是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被问及碳纤维项目时,精功科技相关人士在邮件中回复称,公司目前已建成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主要生产12K原丝,要生产T800以上高端碳纤维,需要在原丝以及辅料质量、生产工艺等方面改进;精功科技的生产线设备还没达到可以生产T800需要的指标。
金发科技是一家主板上市公司,其子公司广州金发碳纤维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金发碳纤维”)主要从事碳纤维材料的生产与研发,2013年至2015年的总资产分别为1.62亿元、1.57亿元、2.38亿元,净利润则分别为-41万元、-555万元、-2533万元,其中2015年总资产上涨与金发科技加大对子公司的投资有关。由此可见,在从事碳纤维的三年内,金发碳纤维一直未能盈利。
恒神股份是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根据Wind公开数据,碳纤维产品占据了恒神股份越来越大的营业比重,然而却并未带来可观的利润,其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扣非归属净利润分别为222万元、-2.59亿元、-1.54亿元、-8114万元。恒神股份在2015年年报中表示,当年公司净利润亏损1.48亿元是由于碳纤维系列产品产能还未大规模释放,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尚未达到盈亏平衡,公司短期内仍存在盈利能力不足的风险。
中简科技则是一家拟IPO公司,根据申报稿,中简科技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扣非归属净利润分别为-1909万元、-653万元、5135万元、2313万元。
和邦生物难言良好的募投历史
事实上,和邦生物募投项目饱受争议并非第一次,近几年上市公司也持续有多个在建项目。
和邦生物于2012年7月31日上市,募集资金计划用于精细磷酸盐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达11.76亿元。
然而,和邦生物却在2013年7月9日发布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告,上市公司拟将募集资金投向“四川武骏浮法玻璃及深加工项目”,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金额达11.76亿元。这也让人不禁担忧,碳纤维项目预案所显示的“土地使用权证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是否也会导致该项目募集资金的变更?
随后上市公司投资多个项目,彰显了强大的投资建设能力:2013年9月10日,和邦生物发布投资公告,拟投资年产5万吨的草甘膦生产项目,投资额约为5.01亿元;2014年3月1日,和邦生物发布合同公告,公司与日本国日挥株式会社、欧洲公司分别签订合同,取得蛋氨酸制造的全套技术及其专有设备和获得相关的技术服务,合同总额约为1.9亿元;2014年8月13日,和邦股份发布2014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3.96亿元,其中12.96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蛋氨酸项目;2015年4月14日,和邦生物发布投资公告,拟投资2亿元用于建设服务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2015年6月30日,和邦生物发布投资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投资9000万美元持有以色列STK公司51%的股权;2016年6月8日,和邦生物发布投资公告,拟投资1.79亿元用于建设年产2000吨环氧虫啉原药及年产5000吨10%环氧虫啉粉剂项目。
本来,一家公司建设多个项目可以取得分散投资、降低风险的效果。但是,如果这家公司频繁投资项目并且贸然介入新的领域,那么其步伐是否过大呢?经营又能否保持稳健呢?碳纤维只是众多新材料中的一种,但或许它已折射出资本市场的乱象。
对于和邦生物定向增发所投向的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面访了该行业内的权威专家,以下是这次访谈的主要内容。
工程化尚可 产业化在建
周刊:现在国内碳纤维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相较国外而言是否具有优势?
专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在技术层面肯定是没有优势的,现在仍处于跟跑状态。中国关于碳纤维技术布局的大多数想法,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已有之。比如说,我们原以为国内某家腈纶企业开展碳纤维原丝生产的工艺具有中国特色,但后来却发现土耳其的一家公司也在做,而且产业化做得很好。尽管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技术还没有优势,但在跟跑过程中,中国碳纤维技术也在慢慢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周刊:国内企业是否具有技术更迭的能力?
专家:碳纤维是一个精细化项目,中国的设备最初都依赖于国外引进,但是国外的设备都是一些通用型设备,而这类通用型设备又不一定符合本土企业自己的工艺。因此我们强调,本土企业必须要有引进设备的二次改造能力。事实上,日本东丽等碳纤维企业也是买其他专业厂家制造的装备,但是最后一步改造是碳纤维企业自己处理的。国内也在尝试着这么做,但是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水平相对偏弱,某种程度上也影响这方面的工作。
所以,国内企业倒不是缺乏技术更迭的能力,准确地讲,应该是普遍缺乏适应性改造的能力。这是国内企业的通病,也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当我们引进了设备,即使让机器满负荷工作,实际产能也很难达标。
周刊:T800级别碳纤维是属于小丝束吧?国产碳纤维可以做到性能指标与日本T800相当的程度吗?若可以,国产T800级别碳纤维是否能够做到产业化?
专家:没错,T800级别碳纤维通常不超过24K,属于小丝束范畴。如果从技术层面看,中国能够制造与T800性能相当的小丝束碳纤维,甚至略胜一筹,而且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工程化考核与复合材料应用的需要。但是,如果从规模层面看,国产T800级别碳纤维只能做到工程化,也就是百吨级别,相当于中试。至于产业化,达到千吨级别的项目,中国已有布局,现仍在建设中。
周刊:国内某家碳纤维公司称他们达到了生产T800的能力,但是由于国产原丝的质量不过关,所以目前还不能生产T800。
专家:这个话说的不对,是在找理由。国内现在有7家企业在做T800碳纤维,且都是拿自己的国产化原丝做原料的。这7家企业都是百吨级项目,既然百吨级项目可以做,那就说明国内的技术基础是有的。现在国内并非缺乏优质原丝,而是缺乏技术放大,其难处就在于设备。
通常来讲,千吨线的炉膛都是长度约20米、宽度约3米,高度则超过3米。炉膛里面是个腔体,我们要求这个腔体里面的温度场均匀一致;有空气循环,且气流场在每个角落、每处地方都是均匀的、稳定的,这点很难做到。
周刊:全球范围内,除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之外,德国也有一家名为西格里集团(SGL GROUP)的碳纤维企业,该公司以及德国的其他公司是否能做T800级别碳纤维?和邦生物在2014年11月11日发布的重大合同公告显示,德国某工程公司负责为和邦生物就碳纤维工程提供用于航空、国防、汽车、民用的T800级别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
专家:西格里是做大丝束的,原丝主要由日本三菱提供,碳纤维产品则面向宝马等企业。国内很多企业的原丝生产设备是由意大利提供的,如果这家德国公司是提供所谓的交钥匙工程,那么该企业可能会作为一个公司总包,然后去找意大利的原丝企业来配合。
就我所知,德国有家名叫艾森曼(Eisenman Architects)的公司是做预氧化碳化炉的。德国公司的预氧化碳化炉在中国已经有多家企业应用,运行的确实不错。所以我猜测,和邦生物提到的德国某工程公司可能就是这家公司。但是这家公司是做设备的,没有碳纤维方面的工艺,更不可能会拿到日本东丽公司的T800技术。
事实上,现在国外公司对中国出口的都是设备,工艺都是不出口的。交钥匙工程更是如此,只给设备却不负责生产线的组合,所有的生产线都要自己去呈现,去跟工艺结合。无论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还是从材料的敏感性角度来讲,外国企业答应给我们交钥匙工程都是不可信的,尤其T800碳纤维项目更是不可信。碳纤维是个战略物资,技术更是顶级保密,像日本东丽这样的公司就根本不可能给中国提供所谓的交钥匙工程,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太靠谱。
有些外国企业的胆子很大,它们也是东拼西凑,找几个技术员把工艺对付出来交给国内的企业,但是这样的技术怎么可能成熟呢?国内企业已经上过几次当了,我觉得在碳纤维项目的建设上,本土企业大可不必走这条路。
项目建设的投资、周期与占地面积
周刊:千吨级T800碳纤维项目的建设投资大概是多少?国产和进口的投资金额有多大差异?
专家:千吨级生产线通常指的是12K碳纤维的产能,国内的千吨级碳纤维项目现在都是以T300等高强碳纤维的产能来计算当量的。T300和T800的碳纤维直径不同,相同长度下,T800碳纤维的直径只有T300的60%左右。我们讲的千吨线一般是指T300千吨线,毕竟T800能否做出千吨线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假如T800可以做到1000吨,那么相应的T300可以做到1500吨到1600吨。现在有一个国家计划是要做T800的千吨线,但是我从初步设计的炉型结构上看,还是按照T300等高强碳纤维的千吨线来布局的。
至于建设投资方面,T300和T800差异不大。国内企业的装备预算是5亿元左右,工程、建筑、公用工程配套这些则不算在内。每个碳纤维项目的生产线都包括两条线,分别是原丝线和碳化线,这是一个产业链。整个生产线如果全部进口,投资约为5亿元;如果全部采用国产,那就是3亿元左右。现在国内碳纤维项目普遍是在国产装备的基础上结合引进,投资差不多就是3.5亿元。
周刊:碳纤维项目的建设周期是多长?占地面积大概有多少?
专家:碳纤维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是18个月到2年。至于占地面积,装备的需求倒不算很大。如果是建一条千吨线,场地的长度有300米,宽度加起来有50米,也就足够放下了。但是碳纤维项目还要考虑到公用工程、库房、测试等场地需求,因此碳纤维厂的实际占地面积就会比较大。碳纤维的原材料在以前被国家定性为有毒物品,直到2015年国家才把原材料从有毒物品的序列中去掉,虽然现在稍微好一些,但是储存还是很严格的。因为要注重配套的占地面积,碳纤维厂起码也得需要几百亩地。
周刊:和邦生物在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中称,子公司和邦新材料的3000吨碳纤维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是6.67万平方米,约为100亩地。这个土地面积是否够用?
专家:用100亩地建3000吨碳纤维项目实在是太挤了,而且从发展角度来看,这个企业在未来会非常困难,以后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况且企业不能只做碳纤维,还要做下游产品。在十多年前,中国比较缺乏碳纤维项目,所以只要有国内企业能做出来碳纤维就是件好事。但到现在,国内已经有那么多家企业在做了,碳纤维就应该回归到正常的产业化建设来做。碳纤维项目不能只是建个1000吨、2000吨的生产线就算好,而是应该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应该把碳纤维看做一个正常的产业,而正常的产业就得有规模效应,而且还得有产业链,否则这个企业在未来竞争中会输掉。因此我说3000吨碳纤维项目只用100亩地不是一个合理的规划。
周刊:和邦生物预案称,德国公司的交钥匙工程包括PAN聚合装置、前驱体生产装置、碳纤维生产装置以及一揽子技术服务。该3000吨PAN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计划总投资为24.3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3.82亿元,流动资金为4900万元。这个投资金额是否恰当?
专家:这个金额相当高,太贵了。因为碳纤维项目非常耗电,厂房配套里面还需要有变电站。不止如此,厂商还需要原材料的预处理装置、氮气的供应工程、废水处理装置,以及一些必要的测试手段等等。
另外,工艺不能只有聚合纺丝和预氧化碳化就算结束了,企业还要自己做油剂和上浆剂,一个对应原丝,另一个对应碳纤维。对于企业而言,这两个必须是配套的,买别人的油剂和上浆剂无法迎合自己的产品。
所以说,做原丝、做碳丝在整个产业链内只是一部分,这种配套能力、装备能力都一定要有。如果这些都不包括进去,光是预案中提到的这些装置,3000吨项目花费将近24亿元,相当于平均1000吨的投资就有七八个亿,那就实在是太贵了,我从来没见过国内有这么贵。况且3000吨的项目应该有500亩地才对,所以这个项目给我的感觉就不是做产业的,而是另有想法。我建议这家企业最好别这么急着进入碳纤维领域,调研不够的话,投入的资金会打水漂。
盈利艰难的碳纤维项目
周刊:碳纤维项目盈利周期有多久?
专家:碳纤维制备本身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业,它的整个建设期其实是非常长的,从建设到盈利这个时间非常长。中国台湾地区的台塑就是做碳纤维的,从开始到真正盈利也用了十年时间,现在的企业也差不多。国内这些企业真正进入盈利的,算是比较理想的就只有一家,而如果严格一点的话,可能一个都没有。
国内碳纤维企业盈利很难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前期投入偏高,另一方面是整个行业的产业化技术比较弱。中国的产业化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生产线产能无法有效释放,实际产能低于设计。而且国内很多企业做出来的碳纤维,测试性能都很好,但是实际应用存在各种问题,会影响到应用推广。实际上从装备制造业角度,碳纤维只是一种原材料,除材料的本征性能外,它还有应用性能。对客户来说,应用性能不好,本征性能再好也不会采购。
工业级碳纤维(一般指T300、T700)是可以进口的,国际上的碳纤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国内企业的产业化技术不够成熟,相较而言成本就高。成本高就很难卖出去,想卖出去就得降价,但降价就不赚钱了,所以中国现在不能跟国外比碳纤维销售,而应该在织物、复合材料方面去应用,这样就可以把成本压力分摊一下。至于T800碳纤维就更难在国内产生盈利了。
周刊:为什么T800碳纤维更难产生盈利?和邦生物的预案称,该项目的碳纤维将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新能源等领域。
专家:T300和T700在市场都有成熟的应用,但是T800在中国境内根本没有成熟的市场。T800级别碳纤维主要用在航空、飞机上,其他地方用的很少。虽然中国只布局了三个百吨级的T800碳纤维生产基地,但产能仍有些供过于求。如果300吨都卖不出去,这家企业的3000吨卖给谁?所以它的市场是个虚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国家确立了T800的定点企业,那么国家计划的那些巨大工程就只会使用定点企业的产品,因为碳纤维产品的应用验证很费时间和经费。比如说在飞机上应用的碳纤维就得做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国家出钱,那么碳纤维产品是否好用就可以下结论了。可以说在中国,航天航空用的T800碳纤维都是国家定点的,不进入市场经济竞争。况且国内的飞机目前也不用自己的产品,因为飞机的适航认证现在还没有完成。
这家企业缺乏市场调研,面对目前国产T800级碳纤维的产业格局,它的产品要进入航天航空市场难度极大。再者说,这个企业也缺乏化工基础,技术水平也不算高,它很难做好这个项目。所以我认为,如果这家企业的项目定位在T800,建设风险很高。碳纤维是个很好的题材,国内有好多上市公司拿这个概念做增股融资,但单纯地把碳纤维题材用于融资,对行业发展的伤害会很大。碳纤维盈利周期非常长,每当有企业来问我,我都会劝他们不要做这类项目。
周刊:和邦生物的预案称,根据测算,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为11.18亿元,年税后净利润为4.63亿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45%,静态投资回收期为5.50年。
专家:如果碳纤维年产量达到3000吨,且按照预案中的年销售收入11.18亿元来算,该公司的碳纤维售价尚不足每公斤400元,按目前的产业化技术程度,这个价格几乎低于生产成本,属于赔钱销售,这个企业又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利润率呢?而且我也很好奇它能卖给谁,国内没这个需求,而中国有碳纤维出口控制,国外也卖不出去。
即使这个项目真的建成了,每年的投入也是个无底洞。如果3000吨的产能都开足,项目每年的运行投入至少也要4亿元左右,产品若是卖不出去,这个窟窿可就相当大了。况且企业还要考虑到折旧,这个负担会很重。从预案看,它的固定资产投资大概是20亿元,按照5年折旧那就是每年4亿元。一般来说,碳纤维设备是5年的折旧期,即使项目停工,设备的折旧也是静态存在的,依旧是5年。它那么大的投资是折旧不起的,按照静态投资回收期5.5年来看,这个项目连设备折旧都回收不了。
碳纤维行业的风险与未来
周刊:国内有好多公司在做碳纤维项目,例如上市公司精功科技(002006.SZ)、金发科技(600143.SH)、新三板挂牌的恒神股份(832397.OC)、拟IPO的中简科技(A16276.SZ)以及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复神鹰”)。这些公司现在做得怎么样呢?
专家:对,国内很多公司在做,所以我说国内碳纤维现在是不缺产能的。恒神股份算是国内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但也处于继续投入阶段。金发科技现在有个万吨复合材料改造项目,但那个是塑料改性,它的碳纤维项目基本处于非正常运行,因为它只有一条100吨线。精功科技刚刚进来,而中复神鹰做的还可以,它的干湿法纺丝在国内做的最好,以后比较有竞争力,但它的主要立足点也不是T800级别,而是低成本的工业化应用产品,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至于中简科技则是一个中小企业,原本也只有一条300吨的线,产品主要用于军工,日子也算勉强能过。最近这家企业想要上市,但它盘子太小,所以就决定建一个千吨线。不过我认为,这家企业若真建成了千吨线,困难会大起来,它的产品方案需要认真考虑,一定要直面国内的实际来规划企业的发展,否则产品市场也将是不确定的。即使项目建设由国家部分投入支持,但是大多数资金还要靠企业自己出。它没有大的财团支撑,以后运行经费的压力会很重,即使上市了,财务账也很难好看。因此,企业上市一定要慎重,这个慎重不仅是申请上市的企业,也包括相关证券单位和社会。
另外,有的地方提出了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的“十三五”规划,但产品方案主要是高强系列,不是T800,工业领域用的碳纤维达到T300、T700就足以了。
周刊:建设碳纤维项目是否还有其他风险?
专家:其实碳纤维企业都会面临一个知识产权风险的问题,国内好多企业的碳纤维技术都有知识产权侵权的嫌疑。现在国内企业都不重视这个问题,没上市的时候自己埋头做事都好说,而企业一旦上市,这个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知识产权要考虑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国内的技术处于跟跑状态,很多技术国外都已经有了,若国外企业没有在中国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那就无所谓,但若有申请那就麻烦了;另一个层面是虽然国内的很多公司也申请了一些国家专利,但它们是否是自己技术与产品的核心专利?是否侵犯了国内其他企业、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如果没有核心专利、或者涉嫌侵犯其他单位的专利,公司上市后就会出问题,容易惹官司,这在中国将是个很严峻的事情。碳纤维生产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知识产权问题,通过专利转让、使用许可等方法今早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周刊:有人认为碳纤维产业将在未来大规模收缩,真会如此吗?
专家:这点我不认同,碳纤维产业是不会收缩的。从材料角度看,碳纤维材料的综合性能确实好,很少有其他材料可以替代。通常情况下,一个产业的鼎盛期只有10年至20年,但是碳纤维始于上世纪70、80年代,却一直发展到现在。在我们能看得到的时期内,碳纤维应该仍处于发展态势。
不过,一些制备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其性能在逐渐提高,也使碳纤维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比如说,玻璃纤维的性能就在不断提高,它每提高一步,都会对碳纤维市场形成挤压。然而,虽然在一些中低端的工业应用领域内,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有竞争关系,但在某些领域内尤其是航空航天领域内,碳纤维却没有竞争对手。不过,航空航天市场毕竟容量小,碳纤维企业还是要着眼于市场更大的工业领域。
碳纤维若要在工业领域维持住自身优势,它就得满足一个前提,即成本能够降下来。工业领域应用的最大瓶颈就是成本,国内技术人员也是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提高大丝束的生产效率。以前我们采用的是纯石油化工技术,而在生物技术兴起之后,很多化学品的成本就降了下来。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是不可能萎缩的。
|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