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播不停:

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隧道贯通  |   爱国者董事长称银行申请获批   |   第11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明日开幕  |   中美能源对话:公用事业监管与清洁能源政策  |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油价在50美元/桶的水平将使页岩油产量增加  |   印官员呼吁靠甲烷以解决印度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现象  |   蓟县进一步抓好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工作   |   煤炭石油:港口库存低位 荐5股  |   核电——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  |   石油大国达成协议希望再度渺茫  |  
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戳破科研基地的“变形记”

来源:     责编:     发布时间:2016-12-29

【阅读提示】云南一科研基地隐藏高档招待所 被指基本没做科研

光明网评论员:日前,媒体报道了“云南一科研基地隐藏高档招待所,被指基本没做科研”,颠覆了公众对于科研艰苦求索的认知。

媒体报道的细节很丰富:科研基地名为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花红洞实验基地,原名为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当时被称为“全国环保系统唯一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在这片隐蔽的科研基地高墙内,建设了一个标准网球馆和一个羽毛球馆,并且建有拥有数十间房间的高档招待所、餐厅和茶楼。一位熟悉基地的员工称,这些设施的装修参照酒店“四星级标准”。然而,这里基本没做过引种繁育工作,也曾有科研人员来过之后感觉这里变成了一个俱乐部。

如今,我们对科研并不是要求得“卷我屋上三重茅”般的清贫,也不应当要求科研工作者要坚守“君子固穷”的气节。随着经济发展,科研条件改善也当水涨船高。但无论如何改善,其都应循着科研的基本逻辑,当追问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流向何处。

贵州曾投资4.8亿造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花费同样不菲,舆论却大多报以支持,原因无它,值得即可。但当科研基地豪华场馆拔地而起,流光溢彩——点缀,却刺激着公众的观感。这些投入,与科研有何关联?更何况这所基地“基本没做科研”,有科研人员因工作需要到花红洞基地,但门卫不停盘问,他感到尊严受到侵犯,只能给院领导打电话,“在电话中发飙了”,最后方才获准入内。

这些场馆究竟作何用处,经费从何处来,接待过谁,当初又是谁主事兴建,这些必须有明确答案。此前纪检部门已就两个球场的问题进行询问,云南环科院也递交了情况说明,对于两个球场的进一步处置问题,正在等待上级意见。综合以上种种细节,是否只是“意见”,是值得考量的。

如今提高科研工作人员待遇已经成为时代话题,政策的屡屡出台,意见的反复表达,取得了顶层设计和舆论呼吁的合围。但另一方面,却是科研腐败高发——去年科技部发布的巡视整改情况通报中,有8名科研人员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而这个变形的科研基地,无疑是提供一个注脚:在非无人机就难以监管的深山密林,在科研经费从财政端口流向研究前沿的重重关口,科研经费是如何被权力意志觊觎打量,又是如何被层层抽空,扭曲使用的。

因此,科研基地变身“后花园”的舆论负面影响是深远的。它的存在,无疑在模糊“科研人员待遇”这一话题的焦点,并引发公众的疑问,科研究竟缺不缺经费?一座富丽堂皇的场所,可以掩盖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呼声,动摇多少公众对于科研工作严肃与权威的认知?固然可以援引《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大建楼堂馆所进行处罚,但该行为带来斯文扫地的流波余响,却需要舆论长久的消化与清除。

当中有一个细节颇值得咀嚼:据云南环科院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缺乏管理,科研人员种植的滇重楼(别名独角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被挖空,如今这里被种上了蔬菜,“招呼都没打一个”。科研腐败若不从严追查,不仅抽空经费,更能挖掉科研工作的根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石油壹号网
http://weibo.com/oilone/
本期调查 热词奥迪 巴西汽车 绿色建筑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


0人
0人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全文]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