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播不停:

美国可能对朝鲜实施石油禁运、航空禁飞等制裁  |   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隧道贯通  |   爱国者董事长称银行申请获批   |   第11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明日开幕  |   中美能源对话:公用事业监管与清洁能源政策  |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油价在50美元/桶的水平将使页岩油产量增加  |   印官员呼吁靠甲烷以解决印度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现象  |   蓟县进一步抓好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工作   |   煤炭石油:港口库存低位 荐5股  |   核电——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  |  
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评论

梅新育:开放环境下的油气体制改革

来源:     责编:张昊     发布时间:2017-05-24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在国内外能源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要落实、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开放当属最好的切入点。《意见》的第二条指出:“完善油气进出口管理体制,提升国际国内资源利用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以规范的资质管理为主的原油进口动态管理制度。完善成品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出口政策。”

  为什么开放对于油气体制改革如此重要?首先是因为,只有通过开放,才能有效地向石油天然气产业传递改革的压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是深刻触动利益的改革,而任何触动利益的改革在繁荣的牛市期间都很难推行,手握足够资源的主事者往往更倾向于“排排坐,吃果果”。到了熊市期间,不再有足够的资源可供无度挥洒,更能形成改革的共识,更能下定改革的决心。而只有在足够开放的环境下,通过成本更低廉的进口油气的竞争,国际市场熊市的压力才能充分传递到位。

  其次,只有通过开放,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国内外油气价差给下游产业带来的先天成本劣势,从而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油气开采成本大幅度高于多数石油输出国,而且这一现实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改变。昔日,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低于发达国家,且并不高出其它发展中国家太多,彼时即使对国内能源、原材料产业实施相当程度的保护,由此提高的成本尚不至于削弱中国制造业等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下的较高价格反而能够成为一条便利的汲取非税财政收入的渠道。时至今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明显缩小,倘若对国内油气产业实施保护而导致国内油气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那么,我们的许多下游产业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将不战先败。事实上,这些年外流的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追逐海外市场较为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而去。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不能拖延到不可收拾地步。

  同样,也只有开放,才能让我国石油天然气产业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江湖地位”,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天地。尽管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面临资源禀赋差的先天劣势,尽管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目前面临冗员、历史问题、内部不少环节和领域机制僵化等问题,但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从来就不是什么“包袱”,而是拥有光辉的历史,为国民经济发展、为我国打开国际交往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着在全球产业界发挥更大作用的巨大潜力。

  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国原油产量不过12.1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不包括台湾省)只有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生产石油产品仅12种。正因如此,当美国对初生的新中国实施全面贸易禁运时,石油禁运被视为头号“杀手锏”。到1965年,我国已实现原油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炼油行业产品品种发展到494种,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等工艺和催化剂、添加剂制造等已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根据冯世良《石油和化学工业》及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60年》。)在此基础上,中国才得以抓住美国取消对华全面贸易禁运,且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机遇,实现了石油产品出口和石油工业发展提速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当时发起以“四三方案”为代表的成套设备进口浪潮提供了外汇支持,而且推动日本、泰国等一批国家为寻求石油进口来源而加快对华关系正常化。

  今天,巨大的消费量和进口量、完备的基础设施使得中国有能力成为石油天然气的国际交易中心,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接收、储运装置不仅可以用于进口海外油气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用于国际转运。且不提交易量已经非常巨大的石油产品,单就目前消费量、进口量尚远远不及石油天然气而言,中国就比日本、新加坡更有条件成为亚太区域交易与定价中心。

  论消费量,201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就达到了1973亿立方米,大大超过日本的1134亿立方米和新加坡的113亿立方米,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将远远快于日本、新加坡。

  论气源保障,日本和新加坡天然气消费基本上完全依靠进口,中国每年还有上千亿立方米的国产气(2015年国产天然气1380亿立方米)。总量持续快速增长,而且进口气、国产气多元化的供应格局,使得中国更有条件实现多方面气源之间的竞争,摆脱气源多元化与规模效益无法兼顾的困境。相比之下,日本和新加坡难以兼顾气源多元化与规模效益双重目标。

  论基础设施,2016年底中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已经超过7万公里,管网年总输气能力约2800亿立方米,天然气城市配气管网和区域管网2015年底已达43.46万公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2016年底已经投运12座,年接收能力4680万吨。(根据刘毅军、林娟的文章《谋划天然气交易中心新跨越》,见《中国石油报》2017年4月25日。)相比之下,日本和新加坡基础设施与中国差距甚远,何况中国相关基础设施还在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有能力成为石油天然气的国际交易中心与定价中心,而要实现这一超越,必须通过开放。

  当然,开放本身只能为石油天然气改革提供一个切入点,这场改革的最终成败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其它领域的配套措施。资源产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在新启动的这一轮油气体制改革中制定实施更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政策,创造更好环境。

石油壹号网
http://weibo.com/oilone/
本期调查 热词奥迪 巴西汽车 绿色建筑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


0人
0人

真的假的?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全文]
客户热线:010-83686528 传真:010-83686528-8003
  投稿邮箱:news@oilone.cn
Copyright 2012 oilon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
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