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刘平(左一)与工友野外就餐
出发前韦德印与宝宝告别
蒙古族老阿婆深深感激石油人
探井巡线
行走在大沙丘上
王宁巡检验漏
鄂尔多斯盆地,有个苏里格气田。
这里的天然气汇聚陕京管道,流向京津冀豫地区30多个城市,温暖着千家万户。
又逢一个冬季,天然气冬供迫在眉睫之时。苏里格气田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行。截至12月28日,今年累计生产天然气已达到224.7亿立方米……这背后,凝聚着多少长庆石油人无私的奉献。
在这样寒冷的日子里,为确保供气平稳运行,默默无闻的石油人依旧奋战在毛乌素沙漠里,当看到那一个个忙碌而又疲惫的身影,似乎让人感受到他们付出的艰辛和情感。
用脚步丈量沙漠
保管网安全平稳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有26条“独具特色”的天然气管网。这个集输气管网全长1400多公里,是苏里格气田外输北京、天津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大动脉”。
冬季是一年中西气东输最忙碌的季节,保障管道健康至关重要。管道一“生病”,“管道医生”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找出病根并及时医治。
12月3日,我和负责苏里格气田管网巡护的长庆油田采气三厂探井管理作业区冯刘平一行穿梭在沙漠中,现场采访他们。才一会儿工夫,穿着加厚棉袄的我早已被寒风吹透。
冯刘平和杨剑飞、孙泽虎一路走一路查看着管线情况,顺利完成了计量站的安全检查,清理了阴极管道桩上方的杂物,爬到计量间的设备上去检查每一个关键部位,准确向生产技术组汇报了巡线情况。
今年31岁的冯刘平是采气三厂辖区内的天然气管网巡线工,常年负责苏里格气田骨架管网1400多公里的徒步巡线工作,主要检查管道沿途情况,检测埋地管道安全状况,发现并清除管道占压、上方取土、安全距离不足等隐患。冯刘平负责的管道沿途要穿越3条公路、6条河流,管道沿途阡陌纵横,坑洼不平。他每天都风雨无阻走在这条线上,一年徒步1万多公里,已经走了11年。
冯刘平清楚地记得2009年12月25日18时左右的一次保供经历。鄂尔多斯气温零下35摄氏度。突然管道清管站数据显示异常,他和巡检人员立刻赶往现场。当时现场道路施工,需要绕道,原本不到十多公里的路程,绕道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赶忙处理数据异常的故障。清管站地处荒漠、四处无遮拦,手冻僵了、脸冻木了,搓一搓都顾不上,处理完故障回到驻地已经是第二天清晨5时多。
冯刘平轻描淡写地说:“每年冬供期间,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巡检是家常便饭,一次巡检就是七八个小时,手都有了冻疮。”
他的婚礼因为工作一拖再拖,妻子不止一次说:“和你结个婚咋就那么难!”2017年快结束了,他答应妻子一起旅行的事又落空了。
在苏里格气田这片热土上,冯刘平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岗位员工,像他这样的人还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兢兢业业的工作和默默无闻的奉献。
为了千家万户的温暖
淡化了更重要的日子
“宝贝,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和叔叔们正奋战在冬季保供的生产现场。不是爸爸心中没有你和妈妈,只是爸爸想努力成为你的榜样。”这是12月6日,长庆油田采气三厂作业三区巡检员韦德印发到朋友圈里的一段话。
在苏里格气田,像韦德印这样坚守在冬供一线,把重要日子“忘了”的员工还有很多。
苏里格第四天然气处理厂的设备管理员王宁,与在银川上班的妻子新婚一个礼拜就返回一线;妻子生孩子时,护理假没用到一半又返回岗位。
新年临近,当节日里人们准备放松地休息时,气田守护人却常常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王宁说:“这份工作就是辛苦我一个,温暖千万家,节假日对于我们气田的人来说早就淡化了。保证冬季的天然气采出,这里离不了人。我的家在银川,离气田就200多公里,好多年都没在家过年了。”
同事冒文辉说:“冬供期间,王宁经常白天晚上连轴转。有时大雪封山,他背上工具步行几十公里到站上抢排设备故障,从没听他喊过累。”
“在关乎百姓冷暖的问题上,作为采气人,我们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当然希望气井多产气,让大家都能温暖过冬。这点苦、这点累不算啥。”王宁说。
在这里,王宁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排查设备隐患中度过。为确保天然气冬季安全生产供应,减少出错率,他们周而复始地工作着,忍受的是不为人知的寒冷,牺牲了与亲人的团聚,默默无闻地给千家万户的小家传递着温暖。
冬日的茫茫沙海,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在这里就像蜷缩在墙角的冰人一样,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但这里的石油工人就是在这连绵的沙丘上,像蚂蚁一样把陷入沙漠的设备拖上井场,像永不疲倦的机器一样在与气井共鸣。当地表温度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时,人站在同一地点保持一分钟不动都需要坚强的毅力,但采气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巡井、守处理厂,一干就是好多年。没有那一层层冻掉的疮痂,没有那像黑人一样的皮肤,没有对石油那份炽热、忠诚的爱,又怎么能把那5000多口气井数据记录在心,又怎么能使那一口口停产的气井死而复生,又怎么能使那1400多公里的管网安全平稳运行?
牧民眼里采气人是朋友
是真心钦佩的人
12月7日,我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牧区看望一位蒙古族老阿婆,缘由是去年10月,我和几位同事去沙漠巡检管网,途中遇到阿婆。她很是盛情,那份感动一直不曾忘怀。
来到阿婆的平板房前,藏獒探出脑袋,轻吠了两声就安静了,显然它已经当我们是朋友了。阿婆站在平板房前,看到我,示意赶紧进屋。进屋一看,原来大叔邀请了邻地的两位朋友——巴特尔和乌苏,正在吃茶喝酒,自然我加入他们了。浓酒淡茶、羊肉酸奶、温暖阳光、随谈生活……
我们自然地拉起家常,说着各自的事情,非常温暖和开心。聊到中国石油,聊起石油人,巴特尔有几分激动。他用浓重的内蒙古方言,夹杂着蒙古语说:“他拉日哈拉(谢谢!)你们石油人来了真好,我们家家户户现在都用上了天然气。虽然我没有能见到他们开始创业时的豪情,但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为有这样的朋友而感到自豪。在这里长期工作的石油人,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在我们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鄂托克旗,你可以打听打听,只要一提起石油工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夸‘好小伙’‘好姑娘’的。”
连要求苛刻的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副镇长乌苏都说:“我们没有比石油人更好的朋友了!”
乌苏说起石油人的故事,如数家珍。每年冬季,12月以后的毛乌素沙漠,持续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但就是在这生物难以成活的季节里,石油工人凭着钢铁般的意志,以每天奔波在荒漠15小时的毅力,用每天身上负重5公斤的坚强,把沙漠采气集输工作搞得朝气蓬勃。
从起初内蒙古人对天然气开发建设的漠然,到目前毛乌素沙漠刮起的强劲的保供风,苏里格气田的石油工人用自己的行动向内蒙古当地人证明了:“中国石油人,行!”
吃完东西聊完天,告别阿婆踏上沙漠的羊肠小道,阳光非常强烈了,暖暖地晒着还是那样舒服,眼前的景象非常静美。苏里格的冬天,依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