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耀(戴白色安全帽者)正在排查设备隐患。 董晓燕 摄
4月23日,川庆钻探长庆钻井总公司50698钻井队队长张宏耀开完早会,就去了位于毛乌素沙漠苏6-01-2H1井场。通往井场的路荒无人烟,放眼望去,一片瀚海戈壁。
从施工地毛乌素沙漠到家乡甘肃庆阳,车程大约680公里。这条路,张宏耀已经走了7年。7年来,“保安全、打井快、守信誉、重质量”的长庆钻井总公司的品牌,已成为甲方对这个队最深刻的印象。
从心生羡慕到令人羡慕
“每个人平常发挥出来的能力只是潜力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或者善于挖掘出来,就会获得几倍的效率。”张宏耀说。
张宏耀初到钻井队,看到老师傅们干得一手漂亮活,心里很羡慕。于是他也快马加鞭:干井架工时,他也学习副司钻技能;当副司钻时,他又虚心向大班学习设备维修;干司钻时,张宏耀又琢磨着一个班组怎么带,怎么能让全班拧成一股绳。队里个性强、不合群的员工,在他的班组里都成了骨干。自己带头干、奖励分配公平,张宏耀总是能把小团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全班也提出要求:晚上尽量不找大班维修设备,所有的问题都要自己搞定,“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的班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从内外钳、井架工、场地工、副司钻、司钻到大班,所有操作岗位他学了个遍;钻具组合、井控管理、钻井导向等技术,他了然于胸。这些“打井活”成为他日后创造诸多钻井施工纪录的技术储备。
2011年年初,张宏耀担任队队长。为建立规范的岗位制度,他每天带着大班、司钻、技术人员全场巡检,发现问题当场解决,设备不带病交接班。半年多时间,各个班形成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员工整体素质上来了,责任心增强了。当年他成功带领着队伍从困境中走出,从所在项目部丙级队一跃成为甲级队,年进尺位列陕北王南沟区块首位。
从标杆队到纪录保持者
2012年正值长庆油田气井大开发阶段,张宏耀和他带领的队伍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8月份他带领着部分员工从陕北油田转战苏里格气田,钻井设备也由“步枪”换成了“大炮”,配备的新钻机为50自带顶驱钻机。当大家满怀激情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困难也接踵而来,气井施工工艺、技术参数、地域气候、风土人情、新设备操作、生产组织、环境要求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他立即组织生产骨干到同区块的兄弟井队进行取经问教,两个月后他带领着队伍彻底走出困境,并于年底冬休前完成了两口井的施工任务。气井施工的第二年,他所带领的队伍三位水平井钻机速度、月进尺,与同井场工厂化施工的其他两个队伍均高出6%-10%。
在气井施工的6年中,他带领着队伍从2012年的2开2完,到2017年的11开11完,完井数量、年进尺逐年增加,实现了跳跃式增长,2014年-2017年队伍钻井年进尺都位列区块前列,成为该区块的“领头羊”。
从拓荒者到品牌塑造者
苏里格气田施工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用速度和质量说话。张宏耀坚持天天跑现场,时时琢磨技术创新。根据地层特点,他创造出一套钻具组合提速模板。这种组合既提高了钻井速度又保证了井身质量。
苏里格气田的苏54区块是有名的易漏区块,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大家都形象地把它称为“魔鬼”区块,存在施工难度高、投入高、风险大等困难,好多队伍都不愿意在这个区块施工。
2017年张宏耀带领50698钻井队进驻该区块施工,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他组织生产骨干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收集资料、研究对策、确定方案,经过一口井的堵漏试验,逐渐掌握了堵漏技巧和规律,他提出的随钻堵漏、静止堵漏、承压堵漏交叉结合的方案取得了明显效果,使漏失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在该区块施工中,他带领队伍刷新并创造了10余项技术指标,叫响了长钻品牌。2017年在完成了常规定向井11开11完的情况下,又完成一口1712米长的大位移气井定向井,年钻井达到了进尺4.1902万米,在同区块排名第一,令甲方刮目相看。
从普通钻工到钻井队队长,张宏耀不断超越自己,他带领的50698钻井队2016年获川庆钻探工程技术服务铜牌队、2017年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服务铜牌队等荣誉称号。他自己也获得了川庆公司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奖章等多项殊荣。在他心中,这些荣誉成为他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