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他,戴着黑边框眼镜, 不善言谈,见人总是谦和地微笑。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科技工作者,最近成了集团公司信息技术界的名人。他就是规划总院管道所高级工程师、微软认证程序员刘定智。
4月,刘定智作为集团公司第一项目负责人研发的天然气业务链非线性优化技术与数学模型,入围2018年度国际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协会最高奖——弗兰茨厄德曼奖决赛,成为全球仅有的6个入围项目之一,也是2018年世界能源领域入围这一奖项的唯一项目。
这项技术到底有多重要?应用这一技术研发的天然气管网系统优化模型与平台,为集团公司年创效超亿元。这一技术还实现天然气产运销年度分析智能化运算,年度优化时间由多个人集中办公一周以上缩短为约40分钟,月度优化时间由数周缩短为约10个小时,工效、可靠性和优化性大幅提高。专家评价,它使中国天然气业务链优化核心技术摆脱了西方的控制。
2005年,规划总院前瞻性地看到,随着中国天然气管网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产运销储贸各环节的优化,仅靠人工出方案无法满足需要,必须有一套智能化系统软件。西方国家有关企业有这类软件,但根本不出售。此外,若把中国石油大量核心数据交由他人运算,存在泄密风险,每年还要支付庞大的费用。为此,规划总院推动这一技术在集团公司立项。
然而,研发面临巨大困难。中国石油天然气管网规模大且产业链复杂,仅季节峰谷差如何平衡的问题,软件就难以解决。院领导找到硕士毕业不久的刘定智,他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党员就要对党忠诚,忠诚就要有所作为。”刘定智态度坚决。
艰苦的万里长征开始了。仅探索理论路径和技术方向就用了3年时间,又花了7年时间建模、求解、调试。这项工作逻辑严谨,必须连续进行,一旦停下来,再想在成千上万行代码中找到错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在2014年3月到8月开发核心代码的那段日子里,刘定智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埋头苦干5个月,写了20多万行代码,累得胸闷、腰疼、眼睛发花。因为太苦太累,院里给他配的两名助手都熬不住了,先后换了好几批。
10年间,身边的同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不少人升了职或成了专家。刘定智却像钉子一样钉在这个课题上,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完成这样一个长线项目,只有刘定智这样的老党员才能耐得住寂寞。”管道所副所长陈进殿感叹道。
项目完成后,院士、专家一致评价认为,项目研究成果技术难度大、创新性突出,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课题获得2017年度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至2017年,这一项目在集团公司总部有关部门和10家地区公司应用后,累计向前期规划、专题研究等提供方案280余套,每年提供数据超过22万个。通过优化用气结构、提高产运销平衡效率等方式,年增加规划阶段经济效益超亿元,将天然气产运销分析效率提升了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真正实现集团公司天然气业务全产业链优化核心技术的突破。
不少国内外企业提出高薪聘请刘定智,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想着一己私利,要为企业、为国家多想一点、多干一点。”
就这样,刘定智用担当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