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劳模不容易,做好劳模更难。劳模干到底,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试一试,打个样儿,让更多的一线工人看到希望。
——赵奇峰
今年“五一”劳动节,赵奇峰捧回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的殊荣。
25年前,他从技校毕业走上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一线岗位。
25年后,他已是全国技术能手、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石油大学客座教授;拥有35项国家专利、96项创新发明成果,撰写了6部300多万字岗位技术专著。
如今,他很自信地说:“我想给一线工人打个样儿,小工人也可以有大作为!”
只要肯拼,最简单的事
都会做到极致
每一项工作都很平凡,但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就是功夫。这是一名岗位员工体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所在。
数字化的赵奇峰是这样的:一年365天,出勤345天以上;忙到凌晨3点睡觉,已成家常便饭;3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4个1000G硬盘里存储的资料……
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累不死,就往死里累!”
农村长大的赵奇峰,有股要强的劲儿。上班第一天,由于没拧好取样的阀门,崭新的工服被喷上了油。难堪之余,他暗下决心:“得干出个样来!”
从此,赵奇峰就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先上了3年夜校,白天上班,晚上从7点学到10点;后来又用4年时间自考完成大庆石油学院的专本连读。同时,他还在各级技术比赛中历练自己。
2000年5月,沉浸在当爸爸喜悦中的赵奇峰,接到了厂里备战油田技术比赛的通知。
“奇峰,这次厂里对你寄予厚望。”
“孩子才一个月,你就把我们娘儿俩扔下,哪有你这样当爸的?”
“企业培养咱不容易,不能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妻子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回了娘家,赵奇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备战中。期间,他就去看过一次孩子。最终,他夺得了比赛第一名。
学习拼,工作上更拼。赵奇峰刚上班5个月就当上了站长。作为厂里最年轻的站长,苦活、脏活、累活,他都抢在前、干在前。
最忙的时候,赵奇峰曾带过013号站、014号站两个新站。从建站施工起,他就跟着:“当时把站上流程全都背下来,1400多个阀门都记在心里了。”
新站投产初期,突发事件多,来不得半点疏忽。那时,主控阀室24小时不能离人。白天还好说,大家轮着倒,晚上,赵奇峰和泵工轮着倒。“人几乎要贴在阀门上,时刻观测输油情况。一个人根本扛不住。”就这样,白加黑地熬了两个月,人足足瘦了7公斤,泵一次也没烧坏。赵奇峰说:“这考验的就是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责任心。”
2006年,32岁的赵奇峰被评为首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是集团公司185名技能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别人高兴还来不及,他却觉得压力凸增。随后,他18个月废寝忘食,出版了95万字的《油水井分析入门与提高》一书,在辽河油田开创了岗位工人出书的先河。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6部300多万字的著作接连出炉。
只要肯钻,最难的问题
都会迎刃而解
立足岗位,只要肯动脑筋,哪怕一个小小的改进,都会是员工的一小步、企业的一大步。
岗位工人如何为企业做贡献?
在赵奇峰看来,如果认为采油工每天就是开开阀门、看看设备,这就想浅了。工人在岗位上多动脑筋,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赵奇峰爱琢磨是出了名的。和他共事多年的工友刘萍评价他“敢想大家不敢想的,敢做大家不敢做的”,他笑称自己有颗“停不下来的大脑”。
辽河油稠、黏度大,输送的时候需要掺些稀油,可是这样一来稀油的价格就打了折扣。对于低油价下求效益的辽河来说,流失的都是效益啊!
赵奇峰心有不甘,“怎么想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呢?”反复琢磨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工艺流程。“用了几十年了,怎么能想改就改?”当时很多人质疑,赵奇峰却坚持己见。经过多方论证,最后管生产的副大队长刘士来拍了板,赵奇峰的想法得以在两个小站开展试点。
站上将油井产出的油水分离,通过改造流程,将底部的水抽出来经过加热后,输送到掺稀油的流程上,用于稀释稠油、洗井都没问题,这样全厂一年可节省7.2万吨稀油。一个方便又省钱的办法,后来各个小站都争着要改,在整个辽河油田推广后创效巨大。
刚参加工作不久,大队长刘思贤说的一席话让赵奇峰至今记忆犹新:“老一辈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上,斗争对象却在地下,是油层。”如今,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的赵奇峰,其攻关的动力就是——管好地上的井,想着地下的油。
欢127油层含砂量大,经常卡井,耽误生产不说,工人工作量又大。作为站长的赵奇峰很头疼。“砂患,控制的关键在于预防。”在这个理念下,他又琢磨出电流防砂法。他跟踪站上的10多口油井电流数据,建立电流数据库,通过纵向曲线图看出,油井出砂前,电流会大幅波动上升。这样,不等卡井就进行大排量冲洗,大大延长了油井有效生产周期。出砂最严重的欢127块-2438井,以前20天一卡井,用此妙招后,3个月没卡井。
他提出的“链状管理法”“油井管理七法”“组合注汽防窜法”等管理妙招,实施后使一大批躺倒井“起死回生”,累计增产原油6万吨,创效1300万元。
要学技术,先学做人,
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修炼
传承重在精神传承,不急功近利,抓根本,才能薪火相传,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谈起师傅赵奇峰,徒弟夏洪刚充满敬畏。
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备战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赵奇峰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为啥来比赛?”
“拿金牌呗,这还用问吗?”90后的夏洪刚年轻气盛。
没料到,赵奇峰严肃地说:“你要是这个想法就不用学了。只会比赛,不会干活,这样的人我不教!”
赵奇峰还说:“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也不是为了名次而比赛,而是为了提升技能,更好地服务生产而比赛。”
历经多年参赛打拼,赵奇峰认为比赛是对选手全方位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做人比练技术更重要。
备战时,单位有事,选手回不回岗位?赵奇峰给出的答案是:必须回去。选手永远是企业的人,急难险重的活该回就得回,课可以补,活不能耽误。
有一次,赛前头一天,领导打电话说站上值夜班的人病了。他二话没说回去顶岗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赶往比赛现场。
2002年当教练以来,赵奇峰倾其所学,尽心尽责,他说要做个对得起良心的好老师、好教练。
2010年,赵奇峰带领辽河油田采油工参加在长庆油田举办的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7月的天气,集训场地的钢板至少有四五十摄氏度。有人劝赵奇峰:“你给指点指点就行,去个凉快地方歇会儿。”他说:“我得打样儿。只要我一直站在这里,选手们就没有一点儿偷懒的理由。”
比赛期间,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替选手整理好比赛器具,白天紧盯现场把握赛事进程,及时调整选手心态和临场应对方法,晚上回到住处还要撰写赛事总结和现场分析报告,一天下来只能睡3个小时。
由于劳累过度,返程中,赵奇峰急性阑尾炎发作。从银川到盘锦的8个小时行程,他疼痛得像被刀割一样,下了飞机就直接被送进了手术室。主治医生狠狠地斥责:“这马上都穿孔了,很可能让你丧命!”
2006年至今,赵奇峰每年参加培训200课时以上,累计带徒300余人,培养出中央企业、辽宁省、集团公司技术能手24人。其中,徒弟柳转阳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夏洪刚代表中国工人参加“一带一路”上合组织大国工匠绝招绝技展示。
赵奇峰说:“我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比我更优秀的石油工人涌现,在油田生根开花!”
劳模干到底,最终是个什么样?
我想试一试,让更多工人看到希望
不论哪一个岗位,只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稳得住心,就能在坚守中有所成就。
赵奇峰的身上有一种韧劲。扎根一线岗位,他一干就是25年。
有离开的机会吗?有!凭他的能力和业绩,不少单位领导想抢人。
2008年,是他带队伍最辉煌的一年,带着厂里32名选手参加油田公司技术比赛,捧回28枚奖牌。
“奇峰在领导岗位也会是块好料!”领导想把他调到教培中心当副主任。
再苦再累,赵奇峰都能睡着。可那几天,他失眠了。“当了这么多年工人,也想能提科级干部,给家里人脸上贴贴光。”“这样,革新的项目、打算出的书,就实现不了了。”载誉归来的赵奇峰既欣喜又纠结。
几天后,他郑重决定:继续留在基层。
有人说他傻,他却打定主意:劳模干到底,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试一试,我想打个样儿,让更多的工人看到希望。
“我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从小觉得当个石油工人很知足;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更为是一名石油工人而感恩。”
诱惑无时不在,初心始终不改。赵奇峰说,有很多工匠可能给20万元、30万元就离开岗位、离开企业,这不是真正的工匠,有水平却没有匠心。
多年来高强度的电脑写作,造成了赵奇峰颈椎三节错位、椎管狭窄。现在,他一坐时间长就会头晕、手麻身体难受。
赵奇峰说,多年来支撑我的唯有责任和情怀。“我一不图名、二不为利,但我觉得一项工作的革新、一本书的作用、一项技术的传承,肯定比赵奇峰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