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刘广军工作室,记者有一种进入电影《钢铁侠》工厂的错觉。抬眼望去满是加工设备,带着小滑轮的手推车、带着皮带的管钳等,各种奇思妙想的组合。在一屋子“铁家伙”中间,有个瘦高的中年男子,他就是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9队采油井长刘广军。
在各采油队,刘广军可谓人尽皆知的能人,有着一身的本事,小到员工家里水电暖问题,大到井上各种复杂工况,没有他搞不定的,这也让他有了“刘一手”的绰号。
然而刚参加工作时,老师傅并不看好他,“身上没有二两肉”是大伙给他的评价。“一把大管钳就有15公斤,我拿起来都不容易,更何况用它去干活了。”刘广军回忆着1987年他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况。
“我力气不大,但我好强,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要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刘广军说,“我开始琢磨,怎么能既省力气,又能把活干好,很多想法就是这么来的。”
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被师傅刘海珍看中,开始教刘广军学习抽油机等设备的维修技术。这一干就是30多年。
生产上遇到问题,刘广军总是第一个到现场,积累了很多处理问题的经验。刘广军发现由于负荷太大,聚驱抽油机井毛辫子断裂次数频繁,更换过程耗时过长,影响了单井产量。刘广军自己设计图纸、模型,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出液压毛辫子加工台,减少了停机时间,工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以一个基层队每年更换40根毛辫子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可减少产油损失2吨。
2013年,刘广军领头研制的毛辫子吊装工具,荣获大庆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并在大庆油田所有采油队推广应用774套,累计创效超1800万元。
随着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刘广军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好多人说我师傅是能人,别人几天也弄不好的活,他几分钟就能让设备转起来。”90后小徒弟董玉琢说。
作业区各采油队员工隔三差五就到刘广军这里“淘宝”,小到一个零部件、一个旧阀门,大到技术革新成果,只要刘广军有新货,各采油队都会争先和他定制。“老刘出品必是精品,没有不好使的。”注聚四队副队长马长民说。
注聚四队有两个闲置的聚合物搅拌罐要搬迁。这些大罐重达1吨,工房内又无法开进吊车,一时让员工们犯了难。“找老刘去。”刘广军围着大罐前后打量半天,嘴里默念着:“吊起来倒是简单,用滑轮组就行,可是怎么搬走呢?”这时,他看到远处驶过的作业车,灵机一动,“对呀,要是能给搅拌罐也加个轱辘的话不就省力多了!”
有了点子,刘广军立刻奔回自己的工作室,先利用滑轮组、钢丝绳和拖拉机将搅拌罐吊起,然后将罐放在排列好的滚杠上,托着搅拌罐向外移动,顺利将搅拌罐移动到室外。刘广军这边刚解决完注聚四队的难题,其他的队也求助,共计迁移了34个大罐,节约施工成本20余万元。
这个与钢铁为伴的东北汉子,用他的技术与智慧赢得了员工们的认可与尊重,并在油田一线带起了崇尚科研革新的新风潮。
采访手记
在刘广军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上百种他自己研制的产品和工具。每种工具如何使用、怎么产生的灵感,刘广军如数家珍。
因为热爱,他自费购置维修所用的零部件、小工具,只为能尽快解决生产难题;因为热爱,他亲手制作抽油机内部结构模拟教具,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因为热爱,他将工作室收拾得井井有条,小到一颗螺丝他都分门别类整理好……
刘广军说:“30多年了,我对井站、抽油机都有感情了。只要油田越来越好,付出再多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