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刘彬。 杨国柱 摄
“没有比勤奋更滚烫的‘油’,没有比实干更宽的路。努力去做,梦想就会越来越真实。”这是兰州石化炼油厂生产技术科工程师刘彬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
三句话不离本行,与刘彬谈工作,自然多与“炼油”“生产”等词有关。参加工作13年,他干过一线操作工、车间技术员到现在的生产技术科工程师,提出并被采纳的各类装置运行合理化建议,荣获大大小小二十余个奖状奖杯。今年,刘彬被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初入塔林 十年磨剑
13年前,从湖南大学化工专业毕业的刘彬,进入炼油厂300万吨/年重催装置工作。与其他年轻人一样,刘彬对工作和未来怀着无限的热情与憧憬;不一样的是,他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尤其是置身设备轰鸣的塔林时,他更加坚定了在生产一线“受教育、长才干、做事业”的决心。
平日里,刘彬跟着师傅勤学苦练,不懂就问,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快速完成学生到工人身份的转变:熟练掌握催化反应、分馏、锅炉等6个岗位工作,进厂仅3年收获了第一份“肯定”——被评为炼油厂“青年岗位能手”,成为了车间里名副其实的催化“多面手”。
经过几年的基层锻炼,刘彬顺利走上催化二联合车间工艺技术管理岗位。他更清楚地认识到,想把炼油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单依靠“苦炼”,而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精炼巧炼”。
在车间工作的10年间,刘彬获得“工艺技术管理人员技能大赛”银牌,参与组织完成了“LIP-300增产丙烯催化剂在300万吨/年重催装置的工业应用”等技术项目,分别获得公司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奖。
立足岗位 淬筋炼骨
经历生产一线“洗礼”的刘彬,调至炼油厂生产技术科,从事工艺技术管理工作,完成了业务技能的“升华”,实现了思想的“蜕变”。
“在机关干活,不比车间轻松吧?”在一次闲聊时,同事不经意的一句戏谑,深深触动了他。“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没有方向,光靠蛮干肯定不行!”刘彬暗自下决心:“学!”
很长一段时间,刘彬放弃了数不清的休息日与节假日,在规程图纸上圈圈画画,在装置现场摸爬滚打。很快,刘彬做到了对各生产运行系统要点环节精准把控,对全厂10余种公用系统如数家珍,对装置紧急停工后的系统应急处置手到擒来。
近五年来,炼油厂每一件与生产相关的大事小情,刘彬从未“缺席”。炼化系统大检修,既是对生产管理系统的一次磨砺,也是对个人业务能力的一次检验。“一年多,他‘掉了几层皮’。”刘彬的母亲不知缘故,只是心疼儿子。两次炼化系统大检修中,刘彬全程参与检修前期策划、物料核算、系统方案编制、装置停开工统筹协调组织等工作。白天,他在各种装置间奔走;晚上,他加班编写各类方案。经过50余版的修改,刘彬最终完成了生产系统方案编写,为保证检修期间生产平衡、大检修按计划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苦干实干 岗位成才
刘彬常说:“工作就是这样,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这是他在炼油厂装置外围管线摸查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建厂60年来,经过数次改扩建,生产系统点多、线长、面广,炼油厂区内各管廊管架的新旧管线交织混杂,管理难度大,与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目视化管理要求相去甚远。炼油厂下决心对所有装置外围管线进行一次彻底摸查与标识。
接到此项任务的刘彬兴冲冲地到现场一看,顿时傻了眼。历经几十载风雨的公共管廊管架,不论是搭设结构,还是错乱程度,都预示着这项工作将是一场体力与耐性的鏖战。14个月里,刘彬的身影出现在各个公共管廊管架上,与各车间技术员一起对装置外围管线进行摸查核对,对炼油厂区内各路口龙门架上的管线逐一标识、绘制成图。
看到他爬上爬下,钻进钻出,工作裤都扯破了好几条,有人问他值不值?“值。”刘彬想也没想就回答。
最终,刘彬组织完成近700条管线的外围对接核查,编绘制作图表共计45组,管廊挂牌1500块,制作安装管廊明细图板35块等,大大方便了装置外围管线的管理与检查,一旦出现物料泄漏等异常情况,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排查与应急处置。
如今,善打硬仗的刘彬,依旧活跃在炼油战线,与装置为伴,与生产共舞。今年以来,炼油厂多套装置检修、抢修,生产组织、系统物料平衡难度加大,生产异常偶有发生。“虽然大部分的系统应急与平衡方案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但是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使命。”刘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