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作为民营企业的佼佼者,华为、苏宁以6036亿元、5579亿元营收分别位列第16、17位。而在8月底公布的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华为、苏宁两家企业连续第三年稳居冠亚军之席。
500强企业名单公布以后,这些成功企业背后的创始人引发网友热议。仔细研究会发现,华为与苏宁这两家企业,在气质上多有相似之处,两位企业的掌门人,也有颇多相似的地方。
低调做人与高调行事的兼得哲学
在大众眼中,站在苏宁背后的张近东,无疑是低调的。但在苏宁发展历程中,不论是大刀阔斧地改革,还是顺应时势的两次“再创业”,抑或是零售新时代,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的高调宣布、“3年2万店”的扩张目标,无不彰显着张近东的野心与高调。
创业28年中,消费者的口味一变再变,当有人问起张近东,苏宁是否也需要迎合潮流,走“网红”路线?张近东自信地说,苏宁不需要也用不着炒作,造势。但是对于苏宁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发声,张近东从不遮遮掩掩,他认为,要大大方方地发声,还必须振聋发聩。
对于500强的荣誉,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现得很淡然,“500强不仅仅意味着荣誉,更多的是责任,压力和动力。”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机遇,将企业一步步做好、做稳,学会适应时代的趋势,勇于跳出固步自封的安逸圈。
企业的布局和方向离不开企业家的眼光。苏宁能有今日之成就,目光敏锐的张近东在其发展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首几十年的创业之路,张近东表示:“苏宁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神州大地,创业浪潮风起云涌,年仅27岁的张近东,毅然摔碎“铁饭碗”,搭乘了改革开放的班车。2009年,调整经济结构成为热点,随着电脑普及,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苏宁启动互联网转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两年后,苏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智慧零售模式落地并进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年逾50的张近东越来越少出现在媒体的视线内,是否有意让权给年轻人?还是准备让苏宁帝国第一把交椅的宝座交给儿子?有知情人表示,显少露面的张近东正在为苏宁“修炼内功”,为苏宁下一个三年计划指引方向。
商业500强何以强?企业家精神DNA
坚守实业、低调务实,是任正非和张近东共有的特质。40后的任正非几乎从来不接受媒体采访,而60后的张近东虽偶有露面,却也是低调异常,他带领下的苏宁奉行做了再说、多做少说的原则。尽管如此,江湖上关于他们的传说却从来不少。
任正非与张近东二人都没有显赫的家世,但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毅然选择创业,可以说,他们都有一种敢为人先的气度。
任正非早年投身军营,后来转业后被骗,被迫创业,创立了华为公司,开始是买卖各种电器,华为意在“中华有为”;这一年,是1987年,任正非43岁。三年后,27岁的张近东也在亲戚朋友的反对声中,毅然决定创业,在南京江苏路与宁海路的交叉口开启了他的崭新人生。
在企业发展如日中天之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寻变、求变,是张近东的宝贵特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张近东砍掉了苏宁占50%营收的批发业务,奠定了转型综合连锁零售成功的基础;2006年,张近东为苏宁升级上线了SAP/ERP系统,成为中国零售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最早的一批零售企业。
华为公司最初的业务是倒买倒卖,在刚刚实现运转时,任正非却要自己搞研发,他加大资源倾斜,拿出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和几十个年轻人跟随着任正非来到南山一个破旧的厂房中,重新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这一重大变革,改变了华为的命运,为其日后成为国产手机先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搭乘时代的快车,实现企业腾飞的还有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他曾说过,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所谓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张瑞敏推崇的,“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和张近东“服务第一,誓做行业第一”的理念如出一辙。这些成功企业背后的领导者,既稳重踏又敢做敢拼。
张近东和任正非都在企业刚刚步入正轨的时候,毅然选择转型,张瑞敏则在海尔公司快发不出工资的时候,迎难而上,砸坏问题冰箱,却为企业“砸”出了知名度和口碑。他们因有着知难而进,从不退缩,专挑“硬骨头”啃的性格,也被称为商圈“硬汉”。
改革开放40年,时代和企业家的互相成就,让中国民企的历史一次次书写奇迹。那么十年,二十年,甚至百年以后,华为,海尔,苏宁,这些企业会否在弱肉强食的商场屹立不倒甚至继续谱写奇迹呢?时间会给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