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将于7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据媒体报道,小米IPO在价格区间17-22港元的低端定价,即每股17港元,对应小米市值约540亿美元。大约只是年初媒体传闻所说的1000亿美元估值的一半。
在我们进入细节讨论之前,先回顾一下1月30日我在财新网发表文章《小米估值之我见》的结论:
“综上,如果参照苹果的P/S,小米的估值有望达到600亿美元,但这恐怕是2018年小米完成上市的估值高端。如小米想比肩BAT,则需在盈利模式、竞争壁垒等方面有更多突破。
“雷军与董明珠曾打过10亿元的赌。笔者作为百姓,打不起这种赌。但如果小米2018年真上了市,而且按照IPO定价计算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则笔者在朋友圈认个错还是可行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由于我的职业生涯与雷军没有任何交集,从大学,到工作,因此,无法与雷军打赌,但看过他的视频,此人看着蛮可爱的,尤其是他的雷式英文,很酷!
言归正传,为什么6个月前我能够准确预见小米今天的估值呢?其主要原因有三:
一、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金融是一门科学;而企业估值,则更是一门“硬碰硬”、以事实为依据、以数据为“准绳”的技术活。
企业估值是算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尽管小米在年初几乎没有任何正式的财务数字披露,但依据其关于业务数字的简单披露与描述,经过简单直白的测算,作为一个华尔街“老兵”,一个西方商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很快就可以算出来“小米”IPO大致会是多少钱。
客观讲,我为国内媒体毫不掩饰地疯传小米估值不低于1000亿美元,甚至2000亿美元而诧异与震惊。且不说这是否违背在香港或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基本“静默期”要求,在一个企业上市之前,如此炒作其估值,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在西方发达市场,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定价是有完整估值体系的,不会受媒体“定价”的误导。恰恰相反,在一个企业上市前,过度炒作公司估值,只会引起专业投资人的高度警觉,甚至会为该企业是否涉嫌违背“静默期”的法律要求而担忧,从而使企业管理层的专业形象大打折扣。
二、小米是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在充斥“炒新”、“炒概念”的A股上市。
在国内资本市场,有一个全世界投资者都无法理解的现象,就是“炒新股”,甚至“炒次新股”。为此,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甚至不得不出台“市值配售”等针对“打新”的限制,来限制对通过IPO审核、新发行股票认购的限制。在西方投资人眼中,企业是否有投资价值,只与该股票价格相对于对应企业真实价值相关,而非取决于其是昨天刚上市,还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几十年以前上市。可以想象,如果小米在A股上市,在“米粉”的支持下,在媒体的高调宣传下,小米的A股将面临极其激烈的炒作。今天已经尽人皆知的“乐视”骗局,因为涉及新经济领域,在当初都被炒得炙手可热,何况小米这样扎扎实实做业务、认认真真做品牌的行业领导者,如果不受到A股市场的热捧,难以想象。
而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已经历过两三百年的洗礼与发展,经历过数次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过度投机所导致的“大萧条”。 在西方,对金融有着严格、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实践指导与道德指引,并且深入人心。而西方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及股票估值,更有着上百年经验与测算的丰富积累,有着成熟估值方法、估值模型与专业人才。香港资本市场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积累与发展,已经成为与国际资本市场完全接轨的全球金融中心。投资者只会接受“用数据说话”,而不是用“概念说话”,更不会被媒体消息误导。
三、小米的业务模式尚未完全成型。如果想获得1000亿的估值,还需要2-3年。
在1月30日的文章里,我提到:“摆在小米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再等等,等小米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突破口,使净利润率大幅提升之后,2019年或之后再上市;二是以估值“空间”换时间,今年先低估值上市,待企业发展后,再提升估值。”
我认为,如果小米持续这样的发展势头,如果雷军及其他企业管理层,“卧薪尝胆”,继续全力以赴,把小米作为“互联网生态圈”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做好做实;稳扎稳打,实现公司业绩、收入、盈利稳步快速提升,在2-3后,小米完全有可能实现1000亿美元的市值。
在此,笔者祝“小米”业绩越来越好,未来及早突破1000亿美元的估值。同时,“小米”IPO的估值故事已经给所有的独角兽们上了一课,那就是:如果你打算登陆国际资本市场,你必须用事实、用业绩、用合法合规来说话。希望我们A股市场也尽快迎来用事实、用业绩、用合法合规的披露来说话的那一天!